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青少版)
作者简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全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所称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拉荷亚去世,本书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成了其最后版本。
内容简介
人类的远祖与其他动物一样,依靠采集食物而生 ;不像后来的农耕民族, 以种植食物为生。 一、从类人猿到智人 地球形成于约50亿年前。直到约40亿年前,最早 的生命——单细胞生物 开始出现。这种有机物不断向高级生命形式进化:从 微生物进化出海藻等原始 植物,又进化出水母、蠕虫等无脊椎动物,最后进化 出脊椎动物。约3亿年前, 脊椎动物与某些无脊椎动物、植物成功适应了陆上生 活:先是两栖动物,后有 大批史前爬行动物,接着是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主宰陆地已有 6000万年。 人类诞生于更新世,经历了6—7次冰期和5 6次 间冰期。极端的环境变 迁迫使所有动物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生存条件。人类 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从一 系列类人古猿进化而来,其中有的已能使用简单的石 器和wu器。最早的类人猿 是南方古猿,400多万年前出现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 热带草原上。它们的骨盆 和腿与现代人极为相似,脑容量却只有人脑的三分之 一,几乎与猿脑一样大。因 此,类人猿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却有着像猿一样的脑 子。南方古猿在非洲平原 上生存了200多万年,其间还有其他数种类人猿出现 ,繁荣,又消亡。 尽管具体时间和地点尚不清楚,但约4万年前, 人类或智人(能思考的人) 肯定已经出现,最新考古挖掘甚至认为还可能比这更 早。 二、食物采集者的生活 智人凭借高超的智力发明了所谓“石刀技术”。 他们从石核上打制出又长又 利的薄片即“石刀”,制成各种新工具和“制造工具 的工具”。 食物采集者没有正式政治机构,也没有专职领导 人。他们只是结成自治的 团队,人数通常为20—50人不等。首领因特定目的而 自然产生:熟悉宗教仪式 的老人被推举为司仪,狩猎本领出众的年轻人则当选 为狩猎团队首领。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由父亲、母亲、未 成年和未婚子女组成。一 夫多妻虽然允许,实际上却极少。旧石器时代的两性 关系比任何时代都平等。男 人狩猎、提供肉食,女人则在住地周围寻找各种食物 :块茎、浆果、坚果、水 果、蔬菜、昆虫、蜥蜴、蛇、啮齿动物、贝类等。两 性分工不同,却同样重要。 部落成员之间还有紧密的血亲关系。每个人都对 部落其他成员承担责任,也 享受同样的权利和特权。寻找食物、躲避风雨和防御 敌人时,人们互相帮助。 食物采集者愿意吃的食物种类繁多,能有效保证 生活所需。各种各样的动 植物都是他们的食物来源,一旦某种动植物供应短缺 ,他们能以新发现的数百 种其他食物来代替。这些都是健康食物,只含有少量 的盐、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富含多价非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 初民社会普遍相信,万事万物,包括他们自身、 他们的文化和生存环境, 自创世以来就已存在,将来也会一成不变地继续存在 。狩猎民族的创世神话惊 人地相似,往往是英雄创造了天地、动物和人,并将 各种技艺与风俗教给人类。 初民的自然知识十分丰富,并且代代口耳相传。 但他们对自然现象缺少合理 的解释,只能求助于魔力。为了获得丰收,他们花费 大量时间祈求或取悦自然。 每个部落都将某种有用的动植物奉为图腾,并树立各 种偶像,跳起模仿性舞蹈, 希望由此促成动物大量繁衍、食物供应充足。初民社 会认为,只要严格遵守图 腾崇拜的种种规定,社会的壮大和食物的供应便能得 到保证。到旧石器时代末 期,出现了尚未完全脱离生产活动的巫医或巫师。 恐惧未知世界、渴望人力能控制超自然现象,这 一点不仅体现在初民的宗 教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上。旧石器时代艺术的杰 出代表是非凡的洞穴壁画, 尤以分布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西北部的最为精美。壁 画的主题往往是大型动物, 如野牛、熊、马、犀牛、猛犸象和野猪等。这些画都 绘制在洞穴最黑暗、最危 险的地方,人却住在洞口处。作画者不断用新的画覆 盖旧的画,显然没想把自 己的作品保存下来。可见,旧石器时代的画家跑到山 洞深处,把猎获的动物极 其逼真地再现出来,因为他们相信这样能获得某种控 制猎物的魔力。 三、种族的出现 按当时标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人类技 术有了重大的发展。这导 致人口激增:旧石器时代初,地球上只有12.5万智 人;到距今1万年的旧石器 时代末即农业革命前夕,全世界人口却已猛增至532 万。借助高超的技术,人 类制造了各种渡水工具。舟船使初民能横渡江河湖泊 ,甚至穿越从非洲到欧洲、 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从西伯利亚到北美的广阔海洋 。人类由此成了世界上分 布最广的动物。 随着智人的扩散,种族差异出现了。各种族在肤 色、发质和脸型上形成显 著特点。种族差异可能是各种族相对隔离、各自适应 当地环境而形成的。距今 约1万年前,即最后一次冰河期末期,全球种族分布 已经与现在大致相同。高 加索人占据了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扩散到印 度与中亚。黑人分布在撒…… P1-4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已成为全球史观代表性著作,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等被媒体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译自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生前编订的英文第七版,也是该书*终版。出版后累计加印30余次。19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参考教材之一,对我国高校世界史教材编写工作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此次推出的《全球通史》青少版,仍然以英文第七版为蓝本,从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出发,保留原著精华和基本结构,目录、标题、编章节保持完整;在延续原版叙事脉络的基础上,精选那些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删去了专业研究者关心的历史解释、历史反思、历史争议,降低理解门槛,力求传达原文简洁典雅之风,完整保留历史事实。总之,所有努力指向同一目的:保留原著**特色——全球史体系,同时凸现史实脉络,便于青少年理解。 我们希望青少年朋友阅读本书后,能唤起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来龙去脉的求索兴趣,进而生长出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思考和探索世界新问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