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分级阅读 十(五年级下)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崔峦,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育教学领军人物。 方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语文特级教师,“民族兴亡,阅读有责”“快乐大语文”理念的提出者。有《向着梦想出发》等多部专著,作“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报告500余场。
内容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①,带月荷锄②归。 道狭草木长③,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④。 【注释】 ①晨兴理荒秽(huì):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②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③草木长(zhǎng):草木丛生。 ④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诗词大意】 种豆在南山脚下,野草长得茂盛而豆苗却很稀少。清晨起来去锄地除草,到傍晚月亮升起时才背锄回家。小路狭窄而草木又长得很高,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湿了没什么关系,只要不违背我的意愿就行了。 【经典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一段劳动生活及其感受,写的是种豆除草等普普通通的小事。 前六句叙事,以一天的种豆劳动过程为线索,满怀热情地歌咏了自己的农耕生活:清晨,高高兴兴地来到山脚下,在如画的风景中锄去豆田里的杂草;傍晚,带着一天劳动后的疲劳和喜悦,沿着草木蔓生的田间小径披星戴月,荷锄而归。虽然诗人由于不长于农耕而弄得“草盛”“草木长”,但他一任自然,仍显得别有雅兴。 后两句是议论,是全诗的落脚点,抒发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再艰苦的劳动也无所畏惧,夕露沾衣当然也就“不足惜”了。 诗人在这首诗中虽然只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一个片断,但通过这个生动的画面,却能看出他对这种生活的满意和自足。诗人曾入仕途却不热衷于仕途,更不肯出卖自己的良心和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弃官之后回归田园,正是遂了他的人生之愿。 全诗叙事简洁,抒情真率,语言朴素自然,被世人称为田园诗的佳作。 【魅力链接】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上级派督邮督查。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陶渊明一边读书为文,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差。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决不收。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精选古诗词和小古文 1-4年级每册精选古诗20首,5年级每册精选古诗25首,6年级每册精选古诗30首;1-2年级每册精选小古文5篇,3-6年级每册精选小古文10篇。每册均包含教材必读必背内容,在此基础上延伸阅读。 ★ 权威教师团队注释赏析 编写队伍由古诗文专家、诗词研究者、教材编者和语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组成,历时十二年,遴选经典篇目,研究编写体例,反复推敲润色,力求推出理念先进,体例科学,对象明确,分级明晰,值得诵读、收藏的古诗文精华读本。 ★配备精美插图 每篇古诗文均配精美插图,由画家李钊老师绘制,不仅对古诗词的理解有帮助,还有助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扫码获取精选国学学习视频 团队老师精选了相关国学学习视频,扫码即可获得链接,助力学习。 ★装帧考究,绿色印刷 外观上,手绘封面+全新配色赋予古诗文新时代魅力;翻开后,内文版式疏朗,简洁美观。 绿色印刷,采用环保型纸张、油墨、胶水等原辅材料,符合人体健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