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张晓风美文系列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张晓风美文系列
作者: 张晓风
出版社: 浙江少儿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2.10
折扣购买: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张晓风美文系列
ISBN: 9787534281006

作者简介

张晓风,江苏铜山人,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随父辗转于重庆、南京、柳州、台中、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及中文创作四十年,为享誉华人世界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戏剧家和评论家,“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出版有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四十余种,一版再版,并译成英、法各种文字。

内容简介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 一朵半 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 ,将红 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 这样一 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 颜色! 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 你曾痴 迷地在其间沉吟——但*多的时候,你得忍*那些寒 冷和潮 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的幻想度*。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 ,当没 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 ,它自 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 ——岂 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 一笔简 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 支撑了 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雨中,独自到故宫博物院去看((清明上河图》。 长长的轴卷在桌上平展开,一片完好的汴梁旧风 物。管 理员将我作笔记用的原子笔取去,而代以铅笔,为了 怕油墨 污染了画——他们独不怕泪吗?谁能故国神游而不怆 然涕下 呢? 青青的土阜、初暖的柳风,微曛的阳光似乎都可 感到, 安静古老的河水以迟缓的节拍流过幽美的幸福土地, 承平的 岁月令人不忍目触。 所谓画,不外是一些人,一些车,一些驴,一些 耍猴戏 的,一些商贾,一些跳叫的狗和孩子——但这一切是 怎样单 纯的**。 宋朝的阳光,古老一如梦中,汴京,遥远有如太 古。唯 清明时节的麦青,却染绿无数画家的乡愁。使我惊讶 的是这 个因雨而感伤的下午,何竟一个女子会站在海外的一 隅,看 前朝宫中的绢画,想五百年来多少人对画而泪垂,想 宇内有 多少博物馆中正在展示着那和平而丰腴的中原…… 走出博物馆,雨中的青山苍凉地兀立着。渭北的 春树今 何在?江东的暮云今何在?我呢喃着,一路步下渐行 渐低的 阶梯。 **,在灯下预备第二天要教的课,才念两行, 便觉哽 咽。 那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许多年前,在中学时 ,我曾 狂热地耽于那些旧书,我曾偷偷地背诵它! 可笑的是少年无知,何曾了解秋声之悲,一心只 想学几 个漂亮的甸子,拿到作文簿上去自炫! 但今夜,雨声从四窗来叩,小楼上一片零落的秋 意,灯 光如雨,愁亦如雨,纷纷落在《秋声赋》上,文字问 便幻起 重重波涛,掩盖了那一片熟悉的字句。 每年十一月,我总要去买一本,dea杂志,不为 那些诗, 只为异国那份辉煌而又黯然的秋光。那荒漠的原野, 那大片 宜于煮酒的红叶,令人恍然有隔世之想。可叹的是故 国的秋 色犹能在同纬度的新大陆去辨认,但秋声呢?何处有 此悲声 寄售? 闻秋声之悲与不闻秋声之悲,其悲备何如? 明朝,穿过校园中发亮的雨径,去面对满堂稚气 的大一 新生的眼睛,《秋声赋》又当如何解释? 秋灯渐黯,雨声不*,终夜吟哦着不堪一听的浓 愁。 在傅斯年图书馆当窗而坐,远近的丝雨成阵。 桌上放着一本被蠹鱼食余的《**集》,焦黄破 碎的扉 页里,我低首去辨认元朝的,焦黄破碎的往事。 一壁抄着,忍不住的思古情怀便如江中兼天而涌 的浪 头,忽焉而至。那些柔弱的名字里有多少辛酸的命运 :朱帘 秀、汪怜怜、翠娥秀、李娇儿……一时之间,元人的 弦索、 元人的箫管,便盈耳而至。音乐中浮起的是那些苍白 的,架 在锦绣之上,聪明得悲哀的脸。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