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9堂文学课
作者简介
胡适(1**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徽州绩溪人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主要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文存四集》《胡适自传》《胡适*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齐白石年谱》《先秦名学史》等。
内容简介
01 古文是何时死的? 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可以推知当战国的时候中国的文 体已不能与语体一致了。战国时,各地方言很不统一。孟 轲说: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 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挞而求其齐也, 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挞而求其楚,亦 不可得矣。 《孟子》书中又提及“南蛮鴃(jue)舌之人”,也是 指楚人。 又《韩非子》“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 璞”,可见当时的各地方言很不同。方言不同而当时文字 上的交通甚繁甚密,可见文字与语言已不能不分开了。 战国时文体与语体已分开,故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有 “同文书”的必要。《史记》记始皇事,屡提及“同书文 字”(《琅琊石刻》),“同文书”(《李斯传》),“ 车同轨,书同文字”(《始皇本纪》)。后人往往以为秦 同文书不过是字体上的改变。但我们看当时的时势,看李 斯的政治思想,可以知道当*“书同文”必不止于字体上 的改变,必是想用一种文字作为统一的文字;因为要做到 这一步,故字体的变简也是一种必要。 《史记》描写人物时,往往保留一两句方言,例如汉 高祖与陈涉的乡人所说。《史记》引用古文,也往往改作 当时的文字。当时疆域*广,方言自然也*多。我们翻开 扬雄的《方言》,便可想见当*方言的差异。例如《方言 》的第三节云: 娥,□(特殊字体),好也。秦*娥,宋魏之间谓之 □(特殊字体);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 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 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通语”二字屡见于《方言》全书中。通语即是当时 比较*普通的话。*可注意的是第十二节: 敦,丰,厖(mang),□(特殊字体)(jie),幠 (hu),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凡物之大 貌*丰。厖,深之大也。东齐海岱之间曰□(特殊字体) ,或曰幠。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戎。秦晋之间,凡 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 ,或*将,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 ;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 释也。此可见一统之后,有许多方言上的怪僻之点渐渐被 淘汰了,故*“今或同”。但这种语言上的统一,究竟只 限于一小部分,故扬雄当汉成帝时常常拿着一管笔、四尺 布去寻“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访问他们各 地的异语,做成十五卷《方言》。 当时的方言既如此不统一,“国语统一”自然是做不 到的。故当时的**只能用“文言”来做全国交通的媒介 。汉武帝时,公孙弘做丞相,奏曰: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