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精)/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 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 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 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 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 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 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 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 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 集》问世。到宋代,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 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艺术家在词中“言诗之所 不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表达其“动于中而 不能抑”的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沈雄《古今词 话·词品》卷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宋 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 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 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狠戾”(徐渭《南 词叙录》)的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兴趣。 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 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 和传统诗歌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 方言俚语。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 ,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 幽默,这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 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 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当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 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 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巨大,并有自身的特色 ,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唐代。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 宗的,还有另一重要文体,即散文。散文在中国文学 史上有几种不同的概念:①“散文”相对于“韵文” 讲,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无韵的文字。②“散文”相 对“骈文”讲,也是广义的,指那些单行散句,不拘 对偶、声律的语文体,即唐宋以后所称的“古文”。 ③现代的“散文”概念则与诗歌、小说、戏剧同为文 学体裁之一,包括记叙散文、抒情散文、报告文学、 杂文等样式。为了区别于古代的“散文”概念,也称 文学散文。④单指记叙、抒情散文,这类散文,有时 又称“纯文学散文”。因为中国作家讲究文采,即使 是章表书奏之类应用文字,也决不苟且为之,而是精 心结撰,充盈着浓厚的文学色彩。 所以要概括中国散文的发展线索,应以采用广义 的趣文概念为宜,同时又要把握住文学性这一基本特 征。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是《 尚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 著作的汇编,其中所收集的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文 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以及一些记述文字。据说原有百 篇,年代“上断于尧,下讫于秦”(《汉书·艺文志 》)。《尚书》的文字大都佶屈聱牙,不过已初具文 学特质,并略能叙事。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