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作者: (英)利德尔·哈特|责编:彭现|译者:小小冰人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199.80
折扣价: 111.90
折扣购买: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ISBN: 9787513935234

作者简介

\\\\\\\\\\\\\\\\\\\\\\\\\\\\\\\"●一战老兵,军事记者,知名军事历史学家,杰出的军事思想家 ●和克劳塞维茨齐名的战略大师,被誉为“为将军师的上尉”,曾荣获英国女王颁发的爵士勋衔 ●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先驱者,他所倡导的“间接路线”战略对20世纪西方的军事行动影响深远 ●因为论著太有预见性,英国军情五处一度怀疑他从事间谍活动,窃取核心机密 ●他的军事思想深深启发了隆美尔、曼施泰因、古德里安等将领,并帮助以色列国防军横扫宿敌、称霸中东 ●代表作有《战略论:间接路线》《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等,编有《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隆美尔战时文件集》等,每一本都堪称封神之作。 \\\\\\\\\\\\\\\\\\\\\\\\\\\\\\\"

内容简介

瓜分波兰后,斯大林急于掩护苏联的波罗的海侧翼,以免遭受希特勒这位临时伙伴日后的威胁。因此,苏联政府不失时机地确保了对波罗的海沿岸这片俄国昔日缓冲地带的战略控制。到10月10日,苏联已经与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缔结了协定,从而让红军部队进驻这些国家的重要地点。10月9日,苏联开始同芬兰谈判。10月14日,苏联政府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有三个主要目的。 首先,为掩护通往列宁格勒的海上通道,必须实现:(1)从两岸以炮兵封锁芬兰湾,阻止敌人的军舰或运输船只驶入海湾;(2)阻止一切敌人接近芬兰湾内位于列宁格勒出口西面和西北面的岛屿。为此,苏联政府要求芬兰割让霍格兰岛、谢斯卡尔岛、拉旺萨尔岛、大捷尔斯岛、洛维斯托岛,苏联愿意用其他地方的领土交换;另外还要租借汉科港三十年,这样,苏方就可以在此建立一座配备岸防炮兵的海军基地,从而与对岸的帕尔季斯基海军基地相配合,封锁芬兰湾入口。 其次,为了在陆地上更好地掩护列宁格勒,苏联政府要求芬兰后移卡累利阿地峡的国界线,以此确保重型火炮的射程无法达到列宁格勒。边界线的这种调整不会破坏曼纳海姆防线主要防御的完整性。 再次,调整远北“佩萨莫地区的国界线,那段人为绘制的国界线很不合理”。那条直线穿过雷巴奇半岛的狭窄地峡,切断了半岛西端。这番调整的目的显然是防范敌人在雷巴奇半岛站稳脚跟,从而掩护摩尔曼斯克的海上接近地。 为换取领土方面的这些调整,苏联提出把雷波拉和波拉约尔皮地区割让给芬兰——就连芬兰白皮书也认为,这种交换能让芬兰获得2134平方英里的土地补偿,而他们割让给苏联的领土总共只有1066平方英里。 客观地审查这些条款就会发现,它们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既能让苏联领土更加安全,也没有严重影响芬兰的安全性。很显然,这些条款让德国人无法把芬兰作为进攻苏联的出发地,也不会给苏联进攻芬兰提供任何明显的优势。实际上,苏联愿意割让给芬兰的领土,能拓宽芬兰极不舒适的狭窄腰部。 可是,出于民族情感,芬兰人很难接受这样一份协定。他们虽然愿意割让除霍格兰岛之外的所有岛屿,但对租借汉科港一事毫不妥协,坚称此举与他们严守中立的政策背道而驰。苏联随后提出购买这片领土,认为此举并不违背芬兰的中立义务,可芬兰人拒绝了这项提议。双方的会谈变得日趋激烈,苏联报纸的语气越来越带有威胁性。11月28日,苏联政府废除了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苏联发动入侵。 芬兰军队阻挡住红军的初期推进,全世界为之震惊。从列宁格勒直接攻往卡累利阿地峡的红军,在曼纳海姆防线外围阵地陷入停顿,而他们在拉多加湖附近的进攻也没能取得进展。战线另一端,苏联人切断了北冰洋上的小港口佩萨莫,以此封锁通过这条路线为芬兰提供援助的入口。 红军还跨过芬兰腰部,遂行了另外两场深具威胁的突击。较靠北的一股红军穿过萨拉攻往凯米耶尔维(位于通往波的尼亚湾的中途),随后被一个芬兰师的反突击逼退,这个师是通过铁路从南方调来的。红军稍南面的那场突击穿过苏奥穆斯萨尔米,1940年1月初也被芬兰军队的反突击截断。芬兰人绕过侵略者侧翼,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和退路,待敌人饥寒交迫、筋疲力尽后才发动进攻,一举粉碎了对方。 西方国家认为芬兰是侵略行径的新受害者,随着芬兰以弱胜强,他们的同情迅速发展为热情。这种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法国和英国政府考虑朝这片新战区派遣一支远征军,目的不仅仅是援助芬兰,也是为控制瑞典耶利瓦勒铁矿,从而让德国无法获得铁矿石,同时建立一个威胁德国波罗的海侧翼的据点。但这个计划没能在芬兰的抵抗崩溃前实现,部分原因是挪威和瑞典持反对态度。因此,法国和英国避免了同时对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危险,此时正是他们自身防御力量极度虚弱的时候。但联军开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显著威胁,促使希特勒决定占领挪威,从而消除这种威胁。 芬兰初期胜利的另一个影响是,加强了低估苏联军事实力的普遍趋势。温斯顿·丘吉尔1940年1月20日的广播讲话体现了这一点,他说芬兰“向世人揭露了红军军事上的无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希特勒和他一样,也抱有这种错误判断,结果在次年造成了严重后果。 \\\\\\\\\\\\\\\\\\\\\\\\\\\\\\\"【一部精心翻译的二战史】 指文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由专业军事译者小小冰人执笔翻译,冰人老师是二战史爱好者的老朋友,投身军事著作翻译工作十余年,专业素养和翻译水平在圈内有口皆碑。在冰人老师的加持之下,这个中译本更加符合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根本上去除了港台腔,不会把“莱希”译成“李海”,更不会把“方面军”译成“战线”。 【一部相当经典的二战史】 市面上的二战史琳琅满目,其中有不少还是名家大作,让人难以抉择。然而,谁的名声比利德尔·哈特更响、赞誉比利德尔·哈特更高呢?这可是20世纪的克劳塞维斯、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的“启蒙老师”、以色列国防军的良师益友、“为将军师的上尉”。他的这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被奉为传世经典,问世50多年来,其地位一直没有被超越。 【一部不同凡响的二战史】 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其他二战史著作的显著不同是什么?作者利德尔·哈特除了是杰出的军事历史学家之外,更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战略家,在20世纪军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对机械化战争的深刻理解,对“间接路线”战略的热切推崇充满了书中的每个角落,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利德尔·哈特战略思想的充分注解。 【一部非常有料的二战史】 利德尔·哈特是丘吉尔、劳合·乔治等知名政要的座上宾,战后还负责审讯被俘虏的德军将领。通过30多年的亲身经历和20多年的调查采访,这些人在打仗时拥有什么大智慧、动了什么小心思,犯了什么大糊涂、耍了什么小聪明,他都一清二楚、心知肚明。切身体会远比感同身受深刻,一手资料远比二手资料权威,这就是利德尔·哈特的“猛料”。 【一部英黑德粉的二战史】 作为一个英国人, 利德尔·哈特丝毫没有在书中流露出“我大英翻身做主”和“德意志你也有今天”的小人之心。相反,他把丘吉尔和英国政府的决策失误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批得体无完肤,对德国将领的专业素养则给予了相当大的尊重。胜而不骄,善于发现并学习对手身上的闪光点,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理中客”吧。 【一部你需要的二战史】 你是不是对敦刻尔克撤退、阿拉曼战役、库尔斯克会战、中途岛海战这些战事耳熟能详,但知识结构总有断层,说不清各个战场之间有啥联系,理不顺整场大战的来龙去脉?看来你需要一本提纲挈领、总览全局的书,对,说的就是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另外,名副其实的大师不卖弄学问与术语,这虽然是个大部头作品,但很容易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