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精)/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精)/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作者: 祁志祥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46.00
折扣价: 100.80
折扣购买: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精)/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ISBN: 9787100217538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任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规划教材1部。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内容横跨文论、美学、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作品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主持“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出版《乐感美学》,创“乐感美学”学说,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独立完成《中国美学通史》及《中国美学全史》;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出版《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

内容简介

“美”作为“有价值的乐感对象”,通过上述分析,便呈现出下列特征。一是它的“愉快性”。即美的事物具有使审美主体悦乐的属性和功能。这是“真”与“善”未必具备的,也与使审美主体不快的“丑”区分开来。二是它的“形象性”。无论美采取什么样的形态,都必须具备诉诸感官的感性形象。形式美中五官对应的形式本身就是直接引起乐感的形象。内涵美的实质是给“真”与“善”的意蕴加上合适的形象。离开了诉诸感官的形象,就无所谓令感官快乐的形式美;离开了合适的形象外壳,“真”与“善”也不会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美”。三是“价值性”。“价值”是有益于生命存在、为生命体所宝贵的一种属性,它的内涵外延比“真”“善”还大。一种非“真”非“善”的对象,比如悦目之色、悦耳之声、悦口之味、悦鼻之香、悦肤之物,也许说不上蕴含什么真理,符合什么道德,但只要为生命所需,不危害生命存在,对生命主体来说就具有价值。无价值、反价值的东西虽然可以带来快感,但却不是美而是丑。价值将客体与主体联系了起来,因而,美既具有是否适合主体、是否有益于主体的客观性特征,又具有客体是否契合审美主体,为主体所感动、认同的主体性特征。美的客观性特征,决定了美的稳定性和普遍有效性,决定了共同美以及普适的审美标准的存在。而美是否契合审美主体,为审美主体所认同感动的主体性特征,决定了美所产生的乐感反应的差异性、丰富性,决定了不能通约的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六是“流动性”。同一事物,当它对主体说来成为有价值的乐感对象时,它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美不是一种固定的事物或实体,而是一种流动性范畴。 以“大美学”“大人文”之视野,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美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实绩 。作为著名美学家祁志祥教授四十余年学术探索的自选集和集大成之作,《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从中国民族文论入手,通过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感美学理论和重写中国思想史的两次学术转向,展现了作者立足“大美学”“大人文”的学术视野从事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治学历程和学术思维嬗变历程。《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问题、中国民族文论的体系建构、文学的基本问题、佛教美学的史论建构、乐感美学的原理创构、中国美学的历史铺写、中国思想史的若干问题等方面,材料详实,立论新颖,史论交错,体系庞大且具有说服力。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论和美学体系、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颇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