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学会的100件事](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8/20231113180620801.jpg)
出版社: 黑龙江科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7.36
折扣购买: 人一生要学会的100件事
ISBN: 9787538859669
“我是谁?”我们会经常这样问自己,许多人的答案都是一个大大的 问号。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不断地了解未知世界,可我们对自 身的探索却始终停滞不前。只有了解自己,才能认识整个世界,才能接受 世间的一切。 人是必须认识自己的,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第一黄金定律。只有正确 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任何一位成功者,必定对自己 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谁若认不清自己,谁就必将成为一个失败者。 建立正确的“自我观” “自我实现”,即“自我观”,是决定人们各自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无论是聪明或愚蠢,贤良或奸诈,他的表现都是与其当时的“ 自我观”相符的。没有人会去做一件在当时他认为与自己的身份、年龄、 性别、能力以及他本身任何一方面不相宜的事情。就像穿衣服,你会选择 和你的年龄、职业相称的服装,讲话时会选择和自己身份相称的词句,甚 至外出吃饭也会选择与自己的经济能力相称的场所。总而言之,每个人都 会依照他的自我观点,来决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或是该怎样 去做好一件事情。因此别人也就能够根据他通常所表现的行为,对他有所 了解和认识。 如果某一个人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实际情况颇为接近,也就 是说,他有着比较正确的“自我观”,那么他所表现的行为自然会适当得 体。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自我观”,就不能很清楚地表现自己独 特的一面,而只是成为人群中的一分子,这个人的个人形象明显存在缺憾 。缺乏“自我观”的人很难有引人注意的特质,当然更谈不上成功了。 当一个人具备了正确的“自我观”时,他至少成功了一半。如果没有 正确的“自我观”,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就会无法自 我定位,别人一提意见,就会无所适从,惊慌失措。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别人的人生与自己的人生自然是不同的 。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辉煌的传奇”还是“人生的悲剧 ”,全是自己的问题。你没有必要努力想达到某个所谓的标准。“自我观 ”决定生活方式,形成正确自我观的人已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不会 在意别人的目光。 认清自己,扬长避短 客观地认识自己当然是困难的,然而作为一个想做一番事业的人,对 自己先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你可能解不出那样多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那样多的外文单词,但你 在处理事务方面却有特殊的本领,能知人善任、排忧解难,有高超的组织 能力;你在物理和化学方面也许差一些,但写小说、诗歌是能手;也许你 分辨音律的能力不行,但有一双极其灵巧的手;也许你连一张桌子也画不 像,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也许你不善于下棋,但有过人的臂力。在认识 到自己长处的前提下,如果你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一件工 作或一门学问刻苦、认真地做下去,久而久之,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综观古今中外,凡是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 就是做最适合自己的事。 现代人才学发现,人至少有146种类型的才能,而现在的考试制度只能 发现其中的41种,人的大部分才能并未能很好地被开发和利用。人的潜能 如同在地下的石油,只有发现它,把它开采出来,它才能发光发热。 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笨的人,也许在某些特定的方面会具有杰出的才 能。比如,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出名,写小说却名扬天下。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赋与素质。如果你选对了符合自己特长的 努力目标,就能够成功;如果你没有选对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会 埋没自己。 很多人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 长来进行定位。如果不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只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和想法 ,那么定位就很不准确,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歌德就一度没能充分了解 自己的长处,树立了当画家的错误志向,害得他浪费了10多年的光阴,为 此他非常后悔。 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 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 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 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教授的话。否则 ,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行业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 ,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 演员必须要有很好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每个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 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 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 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 功。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途径 对每个人来说,要想完全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的一 些复杂的品质,目前还没有办法或工具可以直接度量的。于是人们就得经 常利用间接的方式来获得一些对自己的印象。而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 实际的工作成绩,利用自己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把自己同某个理想的标 准相比较,或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来进行推断。 1.在比较中认识自我 要想了解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是一种最简便、有效的途径。每当我 们需要知道“我在某方面的情况怎样”时,就很自然地使用这种方法,去 判断自己的位置与形象。 我们除了要不时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会经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 相比较。从父母、老师以及各种传播渠道,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价值 观念,并由此融合而成了若干的理想与模范标准。我们知道了很多名人或 成功者的事迹,并被教导要以他们为榜样。也就是说,把他们作为比较的 对象,以自己能否达到跟他们同样的标准作为衡量成功或失败的尺度。这 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屡见不鲜。 与别人相比较的方法虽然简便,但称不上十分理想。只要我们仔细地 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它的缺点。首先应该指出的,就是人们很难在真正 公平的情况下互相比较。通常人们会认为,同在一个班级的学生,由同一 位教师教导,用同样的题目考试,计分标准也没有差别,应该算是公平的 了。但是如果我们再认真地分析一下,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之间,无论在 健康状况、智力水平、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别,有的 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学习的成绩必将有所差异。那么这时互相比较的结果 ,是否完全合理呢? 和理想的标准相比较的方法也是常见的,而且极富教育意义。历史上 有许多贤哲、英雄、伟人都是足以为后世所效仿、奉为典范的。不过一般 人不会注意到那些伟人贤哲最值得后人效仿的,乃是他们做人的准则、处 世的态度、认真治学及做事的精神、不屈服于困难或逆境的勇气等。这恰 恰是大家都可以学,也是应当学习的。至于先贤们的丰功伟业,在某一方 面的卓越成就,那是历史上的重要事实,不一定是每人所必做到的。 2.从人际态度中反馈自我 一个人总是需要跟别人交往、共处的。因而别人对你的态度,相当于 一面镜子,你可以从中观测到自身的一些情况。比如某人若是被父母所钟 爱,被师长所重视,被朋友所尊重和喜爱,大家都乐于和他交往,愿意和 他一起工作或生活,那就表示他一定具备某些令人喜爱的品质。如果他经 常被大家推举承担某项工作,或是经常成为周围人们请教的对象,则表明 他具备某些才能,或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不 被周围的人所重视和喜爱,甚至大家对他有厌恶感,不喜欢与他一起工作 或参与其他活动,这虽不足以说明此人满身缺点,但通常情况下,他应当 会感到不安,而不得不自我反省一下了。 我们因为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同样,我们无法准确地衡 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时,就得利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来进行 自我判断。一般说来,当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愈密切时,他的态度也愈有影 响力。 由别人的态度反映出来的自我印象,有时也难免被有意歪曲或夸张。 由于对方的偏见或是缺乏了解,使其在赞美或批评时,常常与当事者本身 情况不尽相符。如果单纯据此来建立自我印象,自然是不适宜的。 当然,这个缺点还是可以弥补的。有缺陷的镜子终究不占多数,如果 能多用几面镜子,总是可以看清自己的。同样,有成见的人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能多多与人交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应 该是有助于自我了解的。 3.用实际成果检验自我 除了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之外,我们还 可以凭借本身实际工作的成果来评定自己。由于这种方法有比较客观的事 实作为依据,所以通常因此而建立的自我印象也是比较正确的。这里所指 的工作是广义的,并不仅限于学业或生产性的行为。由于每个人所具有才 能的性质互不相同,如果只是看他们在少数项目上的成就,往往不能全面 地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与作用。有些时候,一部分人的某些才能或许因得不 到施展的机会而被埋没。 P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