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十年目击(2002-2013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拉克)

战地记者十年目击(2002-2013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拉克)
作者: 张宁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战地记者十年目击(2002-2013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拉克)
ISBN: 978754911969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民主的吊诡 第一节 蓝墨水指印和警棍——一次基层民主实践观 察 2002年10月的巴基斯坦大选,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 民主制度实践。这印证了我的想法:在社会经济文化水平 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民主制度实践的动机与结果之间,往 往存在遥远的距离。 这一年的选举,巴基斯坦全国和四个省的地方议会选 举在10月10日同时进行投票,巴全国7200万选民从当地时 间上午8:00至下午5:00,在全国选举委员会设立的 64475个投票点参加投票。 那天一早,我离开分社到巴国新闻部去搭车,我的领 导伊斯兰堡分社时任首席记者杜振丰追出门郑重叮嘱:“ 要是爆炸了,你就赶紧趴下。” 老杜的担忧并非多余。前一年“9·11”事件后,巴基 斯坦成为美国对阿富汗动武的前沿阵地,曾经的宁静不再 ,就连我们常去的菜市场也多次发生爆炸袭击案,这令在 伊堡的中国人心神不宁,出门总是匆匆来回,不敢在公共 场所多逗留。 我搭上新闻部为大选采访准备的专车——一辆五成新 的白色丰田中巴,去往位于首都伊斯兰堡100多公里处的旁 遮普省沙克瓦尔市选区。在该市,不受干扰的“私人填票 室”、涂在选民手指上经久不褪的墨水印和维持秩序警察 手持的警棍,给我留下了多年后不曾消散的深刻记忆。 沙克瓦尔,有着大约110万人口。和巴基斯坦多数城市 一样,这里市容破败,许多建筑和道路还停留在60年前英 国殖民地时期的水准。殖民者虽然离去,殖民印记并未逝 去。 市中心几座看上去较为体面的小洋楼,窗台上有干枯 的花叶探出头来,散发着英印旧时代的气息。 上午,记者们来到该市卡拉哈尔村的第169号投票站。 这个投票站设在村里唯一一所公立中学内。 蓄有两撇髭须的全国选举委员会官员向我介绍投票的 严格程序:每个票站均掌握所辖选区内18周岁以上选民的 名册。投票者首先持本人身份证进行登记,领取选票,然 后进行填票和投票,这样可以防止冒名顶替和重复投票。 选票分绿、白两色,分别用来选举省级和全国议会议 员。选票上除印有候选人姓名外,还有老虎、自行车等图 案。原来,如同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分别用驴、象作为本 党象征,巴基斯坦各政党均有自己的象征物。巴国文盲率 1998年的统计比例是63%,在农村,这一比例可能还要高 。选举官员说,选票上印上候选人所属政党的象征物,可 以方便不识字的选民投票。 走进一间充当投票室的教室,遇到25岁的当地农民乌 马尔·法鲁克,他刚刚从坐在讲台前的选举官员那里领到 选票。法鲁克走到教室后排用几张课桌摞在一起,隔出来 的一个狭小空间里。选举官员告诉记者,那叫“私人填票 室”,别看很简陋,却能保证选民不受干扰地行使投票权 。 接着,一名年纪80开外的选民前来登记投票。选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