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李颖,现为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史专业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起在原***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工作。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13年获***颁发的**特殊津贴,2017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18年入选**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才。先后参加中央交派重大任务《中国***历史》(**卷)、《中国***的九十年》等*史基本著作撰写;完成**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革命时期*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课题;出版《陈独秀与共产**》等专著10余部,其中,《*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代会历史细节——从一大到十八大》(*建读物出版社)两部著作,先后入选和荣获新闻出版总署迎接*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12年、2017年),**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2年、2017年),第五届中华**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2015年),第十三届全国***建读物(2012-2014)(2016年),第二、第四届全国*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创新教材”“**教材”(2015年、2019年)等,获得较大社会反响;在《求是》《人民*报》《中**史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内容简介
***访苏 ***不顾新**面临的千头万绪,又急切地提出了访苏的要求。 斯大林: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 ***: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说要提前回国。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 1949年6月30*,在中国***建立二十八周年的前夕,***在《论人民**专政》一文中,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坚定不移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一边。 宿愿得偿 *****重视同苏联的关系,早在新中国的桅杆刚刚冒出地平线时,他就多次提出过访问苏联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成行。新中国刚一宣告成立,***不顾新**面临的千头万绪,又急切地提出了访苏的要求。 1949年11月5*,***要求斯大林的联络员柯瓦廖夫向斯大林转达他想去莫斯科的愿望。他说,他希望12月就去莫斯科拜访斯大林,因为那时恰逢斯大林七十岁大寿,苏联友好**的代表团将从世界各地前往莫斯科,这样,“访问莫斯科将*具有公开的性质”。 为正式表达他的愿望,三天后,***向莫斯科发出正式电报,表示希望访问苏联。***仍不放心,考虑到以往的几次访苏要求都被斯大林以各种借口婉拒,他这一次下定决心要达到目的。因此,***又通过多种方式向斯大林表明他的强烈意愿。 9*,***以***的名义专门致电新任驻苏大使王稼祥,说明已请柯瓦廖夫通知斯大林,请他立即询问苏联方面,斯大林准备何时邀请***去莫斯科。10*,***又委托周恩来去会见苏联大使罗申,再请罗申将***的愿望转达给莫斯科。 经过这一连串的催促之后,苏联方面终于作出了正式答复,同意***以新中国***高***的身份,于斯大林七十岁诞辰庆祝活动举行之前,前往莫斯科开始他的正式访问。 初次会晤斯大林 1949年12月16*中午12点整,***乘坐的专列徐徐开进莫斯科的雅罗斯拉夫车 站。 苏联部长会议副**莫洛托夫、苏*元帅布尔加宁等人在车站迎接***。他们知道***在路上感冒,身体不适,解释说,本来在车站上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因天冷,一切从简,只有一个仪仗队举行迎接礼,只须绕行一趟,也无须答礼。如愿发表谈话,可把发言稿交报社发表。总之,所有档案材料都表明,***并未*到他所期望的那种热烈的拥抱和欢迎。 欢迎仪式结束后,***前往斯大林的第二别墅下榻。这是斯大林在卫国战争期间的住所,有一个很大的地下指挥部。 当天18时,斯大林在他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的小会客厅会见***。18时整,厅门打开了。斯大林和苏共全体***委员及维辛斯基外长站成一排,迎接***。这是破例的一次,斯大林一般不到门口迎接外宾。斯大林紧紧地握着***的手,端详了一阵说:“你很年轻,红光满面,容光焕发,很了不起!”他回过头来,又把自己的同僚一一介绍给***。大家围站在大厅里,相互问好,互表祝愿。 斯大林对***赞不*口:“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你健康!”又说:“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祝贺你们前进!” 这时气氛十分热烈、动人。***回答说:“我是长期*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不等***讲完,斯大林立即插话:“胜利者是不审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 理。” 大家边谈边徐徐入座。苏方官员列坐在斯大林的右侧,***及翻译师哲坐在左侧。双方的谈话海阔天空,从前线的*事情况谈到经济建设、粮食收成、土地改革以及群众工作等。谈话从一开始就使人感到,斯大林在揣摩***此行的意图和愿望。谈话历时两个多小时,苏方只有斯大林一人说话,其他人都未插话。 斯大林问***:“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我们这次应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表示:这次来,一是为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二是看一看苏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想看一看。斯大林说:“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这句现在经常引用的话当时颇令苏联人困惑不解,中方翻译师哲试图但并没**翻译清楚这句话。 ***这里所谈到的“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这件事情在新中国成立前***秘密访苏期间已经作为一个重要问题与斯大林初步商谈过了。***急于到苏联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东西”。毕竟新中国的建立需要有一个**不同于旧中国的新面貌,而以一种显示*****之间平等关系的新条约来代替国民**同苏联订立的旧条约,也是向国人和世界证明***选择“一边倒”的必要性的*有力的证据。而斯大林没有理解东方人的幽默,还是猜不透***此次访问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仍婉转地继续询问。***不肯明说,可能是他认为苏方应该主动提出帮助我们,不主动提是不诚恳的。他对斯大林说:“我想叫周恩来**来一趟。”斯大林表示惊讶,反问道:“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要完成什么事情,为什么还叫他来,他来干什么?”显然,斯大林在追根寻底,但***没有回答。 总之,在**次会见中,斯大林和***都没有猜透对方的心理和意图。这是双方**会谈遇到的难题。 莫斯科冬*的寒意 **次会谈之后,***感到有点奇怪,他不曾再见到斯大林或其他***成员再来进行任何实质性讨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0年1月。在这段时间,***可能仅在一种*大的场合与斯大林见了面,那是12月21*,这**中国代表团和其他*****运动的代表团一起参加了斯大林七十大寿的庆典。 从此时到年交之际的那段时间,斯大林给***打了两三次电话,但电话的内容**普通,并没有打算打破当时的停滞。这些电话的调子与斯大林和***初次见面的调子基本一致,暗示在12月斯大林仍不愿推动正式条约的谈判。 ***曾在1956年与苏联大使尤金会谈时对此进行了回忆: 在和斯大林的**次**会见中,我建议*后搞个国与国之间的条约,但是斯大林没有回答。在我们第二次会见中,我又重谈这个问题,给斯大林看了***建议签订同样条约的电报。我建议周恩来可以来莫斯科,因为他是***长。但是,斯大林反对这项建议,说这很不便利。因为资产阶级的报刊会大叫整个中国**都在莫斯科。接下来,斯大林避免与我见面。我试图给他的公寓打电话,但他们总是回答斯大林不在,并提议我与米高扬见面。 就在12月21*寿辰庆典之前,***对苏方的这种慢节奏开始表示愤怒了,并开始把他想与斯大林进行实质性讨论的想法公之于众。***在住处接待了柯瓦廖夫和使馆参赞、中文翻译费德林,并请柯瓦廖夫安排在12月23*或24*与斯大林见面,同时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要么正式解决一揽子问题,其中中苏条约是关键;要么发表共同声明,以体现双方的某种理解。 以后,***曾回忆起12月在莫斯科的事情。他说,在他滞留莫斯科期间,他感觉到了不快,结果他下定决心待在别墅里一动也不动。和柯瓦廖夫、费德林的谈话气氛是不佳的,他有意这么做,因为他想通过这两个人把他不满的信息传给斯大林。此时,这两个人其实是担任了翻译、陪客和***与斯大林之间的“信使”。有一次和柯瓦廖夫交谈时,***怒气冲冲,要求知道请他来莫斯科的原因。“你们把我叫到莫斯科来,什么事也不办,我是干什么来的?难道我来这里就是为天天吃饭、拉屎、睡觉吗?” 后来凑巧发生了一件没有预料到的事:英国通讯社造谣说,斯大林把***软禁起来了。***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高***同苏联*和***高***的**次直接会晤,理所当然要引起**舆论的高度重视。但十几天来,竟没有消息报道会晤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当然要引起种种猜测。中国代表团为此很着急。此时,足智多谋的王稼祥提出以*****答塔斯社记者问的形式,在报上公布***到苏联的目的。1951年1月2*,这个《答记者问》见报。 在《答记者问》中,***说:“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在这些问题当中,首先是现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贵我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并说:“我还打算访问苏联的几个地方和城市,以便*加了解苏维埃**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答记者问》发表后,震动很大,谣言不*自破。 不管怎么说,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斯大林对待***有了根本转变。尽管不十分清楚其中的原因,但仍有一定的线索可查。一方面,**形势的发展逐渐加强中国的地位。那时,印度、缅甸和英国已准备承认中国的新政权,并且,1月1****在对苏联大使罗申谈话时机警地提到了这些事。此外,在和柯瓦廖夫、费德林相处时,***一直说他要提前回国;在年交之际会见罗申时,他曾传达了这种想法,表明了他对目前状况一直不满。有鉴于早时他预期离开北京三个月,***告诉大使,他现在打算仅待两个月,希望在2月6*返回北京——事实上考虑到路途时间,访问要少于两个月,而现在只剩下四个星期了。 此时斯大林已不再坚持原有的想法,同意周恩来访苏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月2*20点,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专门来到***下榻的别墅。自从与斯大林初次会见以来,*****次与苏联***进行庄重的、实质性的讨论。 在交谈的过程中,***又一次提出了中苏此次谈判的三种选择:(1)签订新的中苏条约;(2)由两国通讯社发表一个简单公报,说明两国对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交换了意见,而实际上把这个问题拖下来;(3)签订一个声明,内容是讲两国关系的要点。如果按二、三两个方案做,周恩来可以不来。莫洛托夫马上说:“**项办法好,周恩来可以来。”***追问:“是否以新条约代替旧条约?”莫洛托夫明确回答:“是的。” ***当即说出了他的安排:“我的电报1月3*到北京,恩来准备5天,1月9*从北京动身,坐火车11天,1月19*到莫斯科,1月20*至月底约10天时间谈判及签订各项条约,2月初我和周一道回国。” 1月20*,周恩来抵达莫斯科。两天后斯大林与***的第三次会谈,双方的配合很默契。这一点可以从会谈记录的一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出来。 ***:根据目前形势,我们认为,我们应当借助条约和协定把现存于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固定下来。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关系方面都会引起积极反应。在友好同盟条约中应当把保障我们两国繁荣的内容固定下来,还应规定必须防止*本重新侵略。既然希望两国繁荣,那么就不能排除帝国主义**企图阻挠这件事。 斯大林:对的。*本保留了干部,特别是在美国继续奉行他们目前政策的条件下,*本必然会重新抬头。 ***:我说的两点要把我们未来的条约同现条约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过去,***只是口头上谈友谊。现在,情况变了,也具备了真正友谊与合作的一切条件。此外,如果过去说的是在进行对*战争时的合作的话,现在说的应是防止*本侵略。新条约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事合作的各项问题,*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合 作。 斯大林:要不要保留写入原友好条约的第三条规定呢?即“在两个缔约大国要求联合 国承担防止*本今后侵略的责任以前,本条款继续有效”。 ***:我想,这一条就不必保留了。 斯大林:我也认为不必了。在新条约中应规定哪些条款呢? ***:我们认为,在新条约中必须规定在**问题上协商的条文。把这一条列入条约将增强我们的地位,因为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还存在着在**关系上反对向苏联靠拢的意见。 斯大林:好的。在缔结友好合作条约时写上这一条是理所当然的。 1950年2月14*,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在签字仪式上,***与斯大林站在*中间。斯大林的身材比***略低,在记者给他们拍照时,斯大林总要往前挪上一两步,这样,在照片和影片上,他就不会显得比***矮,或许还要高些。各种镜头对着他们,摄影灯在不断地调整,场面相当热烈。 ?一部“新中国史” 这是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专门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史、新中国史的通知》以来,**部直接定位新中国史的原创著作。 ?通过历史细节讲述新中国的初心故事, 细节看似微小,实则意义重大;细节是*生动的,也是*能打动人的;这就是细节的力量。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史研究工作,担任中央重大任务《中国***历史》(**卷)、《中国***的九十年》等*史基本著作撰写。本书从史料出发,在档案里找细节,重细节、重考证,在书中,能够看到大量当时的报纸报道,看到很多当事人的口述,看到***人的斗志昂扬和智慧,看到新中国如何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图文并茂,具体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保证作品学术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作者采用故事的笔法辅助史料叙事,使得本书虽则有大量的史料,读来不仅毫不枯燥,甚至饶有趣味。同时,80幅左右的历史图片,也帮助了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