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翻译版)/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
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 译者常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简介
看到北大版李普曼近百年前名著Public Opinion的新译本很高兴,因为埋在心头多年由于翻译不准确带来的学术纠结这回解开了。这个译本从标题到内容,翻译相当正确;书的编排吸引人,利于读者快速把握要点。 1980年我读到林珊老师的内部油印译本,书名叫《舆论学》,1988年正式见书还是这个书名;2002年获知有了新译本,一看书名《公众舆论》,这不是同义反复吗?翻译不是小事,特别是书名和书中的关键概念必须准确。课堂上我讲述书中李普曼的几个关键概念,学生在译本里找不到对应词;书的标题使得“公众舆论”这一不正确的表达充斥于每年数千篇学位论文。翻译对学术的推进或滞阻可见一斑。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李普曼以自身的体会与感悟,生动描画了“舆论”的现实及其困境,将政治学中的这个规范性概念,转换为其实践如何是可能的这一经验问题,开启了舆论研究的新面向。 该书自1922年首次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恰如有学者说的,大众传播的研究大多不过是李普曼《舆论》的注脚。 ——黄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李普曼创造了理解舆论的独特概念,如拟态环境、局内人与局外人、刻板印象等,为政治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又讲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谁都难免有理论盲点,这是刻板印象造成的结果。 ——单波(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国当下媒体管理体制的核心观念和实践中,李普曼的幽灵无处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的同代人。从1922年《舆论》问世起一直到今天,衷心的赞赏和激烈的批评就伴随在它周围。这两大阵营之所以对立,是基于这样一个共识:这本书改变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方向。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