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下1948年10月-1950年5月)/王树增战争系列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十章 辽沈战役:高粱红了 高粱红了 一九四八年初,***对东北战局的*大忧虑是:****放弃东北 ,全部撤回关内。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这是国土向东北方向延伸出去的一 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华北地区相连接的部位仅仅是一片走廊般的狭长地 带,辽东湾深深地嵌入这片狭长地带里,使这个被称为“*形国土”的颈 部*窄处不足三百公里。从战场地理上看,东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如 果其颈部一旦被占据,整个东北地区就等于关上了大门。那个时候,无论 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战局将发生什么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扇大 门的开合,取决于谁能掌控这扇大门的开合——东北战场的这种*事态势 ,在战争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战前夕,显得格外令人瞩目。 美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因为这一地区与苏联接壤 。从长远*事利益看,中国的东北是美国在远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美 国希望东北能够成为遏制苏联的前哨堡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 时候,美国**极力怂恿和支持****抢占东北,并出动大批飞机和* 舰将****运送到这一地区,目的就是把刚刚进入东北的兵力薄弱的共 产**队歼灭或者赶走。 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演变,东北地区的****已处于越来越不利 的地位。特别是一九四八年初,**指挥不断壮大的东北野战*取得冬季 *势胜利之后,美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事较量所持有的立场发生陡转。 他们建议***放弃东北,将那里的****主力撤入关内。美国人的理 由是:首先,东北地区的****有被**歼灭的危险。美国驻华使馆在 给***的报告中说:“在满洲,少数几个主要城市仍然在被包围之中, 而由山东经海路运到葫芦岛的那支强大的和装备**的援*,又一直无法 打通该港与沈阳地区的陆上交通。在满洲的***队的补给和增援全靠空 运,他们的部队和*需品因防御作战而*益枯竭,其地位如果不是到了生 死关头的话,也是很严重的”。因此,“舍建议以撤退来解救目前陷入在 该处的***队外,就别无他途可寻”。其次,美国已经无法承担*** *在东北地区存在和作战的巨大成本。美国驻华*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在 写给***的报告中说:“我深信继续据守被孤立的满洲城市是徒劳无益 的,这些城市的*需民食**依靠空运,而中国民用及*用航空运输能力 的总和,犹远不足以满足需要的浩大吨位。空运的补充、保养和燃料的花 费——在一个缺乏现金信用的**中——足以导致经济上的灾难。另一方 面,空运对于供应上,仅能做无效的帮助。” 美国力主****从东北地区全面撤退,这一建议在战略上是具有相 当合理性的。但是,对于***人来讲,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当 时***采纳了美国人的建议,解放战争的进程将呈现出另一种样式。因 为,尽管东北地区的*****到严重打击,但是,****在东北、华 北、中原、华东和西北的五大*事集团中,仍以中原和东北两个*事集团 的兵力*多、装备*好。如果东北地区的****主力全部撤人关内,势 必大大加强****在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作战力量,而且这种加强意味着 巨大作战集团的战略移动,使华北和中原战场上陡然增加巨大兵力,这将 给长江以北战场上的****队带来不可预知的*事压力。 ***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九四八年二月七*,当东北野战*还在进行冬季作战的时候,毛泽 东在给**、***和刘亚楼的电报中,明确提出“封闭蒋*在东北加以 各个歼灭”。***的这封电报被视为辽沈战役的*初动因: ……你们应准备对付敌*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曾经考虑 过全部撤退东北兵力至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 这主要是因为南线我*尚未渡过长江及北线我*尚未给蒋*以*大打 击的缘故。但*近你们已连续取得几次大胜仗,如果你们再有几次大胜仗 ,杨(杨得志)、罗(罗瑞卿)、杨(杨成武)又出平绥、出冀东,南线我*又 有积极行动,蒋*从东北撤退的可能性就将突然增长,其时间可能在夏季 ,或*早一点。 因此,你们应准备于一个月内外完成现地区之作战,而于一个月以后 再进行一个战役[包括打几仗],然后进入大休整,准备应付上述可能的新 形势。但不知部队情况许可这样做否。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 打,该方向情玩究竟如何。 如果我*能**控制阜(阜新)、义(义县)、兴(兴城)、绥(绥中)、榆( 榆关,即山海关)、昌(昌黎)、滦(滦县)地带,对应付蒋*撤退是否*为有 利。对于我*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如果我*尚无足够力量阻止其撤退,则撤退后的蒋*似将控制锦州、承德 、北平、天津四角及其中间地区,并打通津浦路北段,其给养当然会很困 难,士气会*衰落,但兵力则较集中,这些可能情况亦须预先见到。 当然蒋*死钉在东北不撤退的可能性也有,但除非我*强大到使其无 法撤退,否则是难于设想的。 ***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即冬季战役之后,东北野战*的作战 目的,既不是*占几个不重要的城市,也不是设法巩固现有的地盘,而是 要从松花江附近向南长驱直人,迅速插到关闭东北地区“大门”的位置, 即锦州、承德一线,**截断****从东北撤退到华北的通道,并以决 战的态势将其在东北地区就地全歼。 出乎***的预料,**对于这一战略部署顾虑重重,表现出前所未 有的优柔寡断。 ***与**就这一问题反复商讨的过程,虽然不能称之为“争执” ,但争辩是明白无误存在的。令人焦灼的是,***人的长时间的商讨, 恰恰发生在***方面就是否撤退争执不休的时候。于是,一九四八年上 半年,国共双方同时就东北地区*事部署问题所进行的争辩,不仅仅是战 略上的较量,也是关乎内部关系的严峻的政治考量——当时的情势是,作 战双方,谁*早于统帅与将领之间取得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谁就将赢 得东北战场上的*事主动。 毫无疑问,****在东北地区已经陷入被动:数十万大*被孤立在 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地域内,长春与沈阳之间、沈阳与北平之间、沈阳 与大连之问的铁路已被切断,****的补给全部依靠空运,由于处境极 其困难,官兵厌战情绪严重。而在驻守东北地区的****中,中央*嫡 系部队与地方杂牌部队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不少**将领已有向共 产*方面寻求出路的意向——从*事上讲,东北地区的****只有暂时 固守城市的能力,出击作战并且战而制胜已经是**不可能了。同时,在 ****占据的大城市中,沈阳百分之九十的工矿企业停产,长春的商店 仅剩下寥寥几家在勉强经营。由于物价飞涨,市民的生活几近陷于*境。 美联社电讯称,长春市居民“吃到饭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其余百分之二十 一吃粥,百分之二十三吃豆饼,百分之十七吃树皮,百分之十九行乞街头 ”。经济的崩溃引发巨大的骚乱,锦州两万多市民**之间将一家大粮店 抢了个精光,长春大学两千多名学生和教职员工一起冲出****的封锁 投奔到解放区。 为此,***明确指出,东北战区的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