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儿童文学名家经典书系

青铜葵花/儿童文学名家经典书系
作者: 曹文轩
出版社: 北京教育
原售价: 17.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青铜葵花/儿童文学名家经典书系
ISBN: 9787552256956

作者简介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虏子》《青铜葵花》(我的儿子皮卡》等。创作井出版绘本《羽毛)《烟》等20余种。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9卷)。《红瓦》《草房子》《青铜葵花》等被译为英、法、德、希腊、日、韩、瑞典、丹麦、葡萄牙等文字。曾获中国安徒生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输出版权优秀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重要奖项40余种。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内容简介

深秋,天光地净。 野了一个夏天的孩子们忽然想起,再过几天,就 要开学了,就更加发疯一般地玩耍着。 大人们已开始在心里盘算着孩子开学后所需要的 各种费用。虽然数目不大,但对大麦地的大多数人家 来说,却是一笔非同小可的开支。大麦地的孩子,有 到了上学年龄就准时上学的,也有到了上学年龄却还 在校外游荡的。那是因为家里一时拿不出钱来,大人 们想:就再等一年吧,反正就是为了识几个字,认识 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就依然让那孩子一边空玩,一边 打猪草或放羊放鸭。有些孩子耽误了一年又一年,都 到了十岁、十几岁了,眼看着再不上学就不能再上学 了,这才咬咬牙,让孩子上学去。因此,在大麦地小 学,同一个班上的孩子,年龄悬殊,走出来,大大小 小的,高高矮矮的,若站一条队伍,特别的不整齐。 还有些人家干脆就不让孩子上学了。也有一些延误了 几年的孩子,大人本有心让他上学的,他自己却又不 愿意了。他觉得自己都长那么高了,还与那些小不点 儿混在一起读一年级,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大人们说 :“长大了,可别怪家里没有让你念书。”也就由那 孩子自己去决定他的前途了。上了学的,也有读不安 稳的——欠学费,学校在不停地催要。若多少次点名 之后,还不能将所欠的学费交齐,老师就会对那孩子 说:“搬了你的凳子,回家去吧。”那孩子就在无数 双目光下,搬了凳子,哭哭啼啼地回家去了。也许, 他因为补交了学费还会再回来读书,也许就永远不再 回来了。 这些天,青铜家的大人们,每天夜里都睡不好觉 。沉重的心思,压迫着他们。家里原先是准备了一笔 钱的,那是让青铜进城里聋哑学校读书用的。青铜已 经十一岁了,不能再不去读书了。城里有个远房亲戚 ,答应青铜可以在他家吃住。可葵花已经七岁,也到 了上学年龄了。这里的人家,有些孩子,五岁就上学 了。说什么,也得让葵花上学去。 爸爸妈妈将装钱的木盒端了出来。这些钱是一只 只鸡蛋换来的,是一条条鱼换来的,是一篮篮蔬菜换 来的,是从他们嘴里一口一口省下来的。他们将钱倒 出来,数了又数,算了又算,怎么也不够供两个孩子 同时上学。望着这一堆零碎的、散发着汗味的钱,爸 爸妈妈一筹莫展。 妈妈说:“把几只鸡卖了吧。” 爸爸说:“也只有卖了。” 奶奶说:“鸡正下蛋呢。卖了也不够。再说,这 家里以后用钱,就靠这几只鸡下蛋了。” 妈妈说:“跟人家借吧。” 爸爸说:“谁家也不富裕,又正是要钱用的时候 。” 奶奶说:“从明日起,隔十天给孩子们吃一顿干 饭。把省下的粮食卖掉换些钱吧。” 可是,所有这些办法即使都用上,还是凑不齐两 个孩子的读书费用。商量来商量去,还是一个结论: 今年只能供一人去上学。那么是让青铜上学还是让葵 花上学呢?这使他们感到十分为难。思前想后,最终 决定:今年先让葵花上学。理由是:青铜是个哑巴, 念不念书,两可;再说,反正已经耽误了,索性再耽 误一年两年的,等家景好些,再让他去读吧,一个哑 巴,能识得几个字就行了。 大人们的心思,早被两个敏感的孩子看在眼里。 青铜早就渴望上学了。 当他独自走在村巷里或田野上时,他会被无边的 孤独包裹着。他常常将牛放到离小学校不远的地方。 那时,他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那声音在他听来,十 分的迷人。他知道,他永远不会与其他孩子一起高声 朗读,但,他能坐在他们中间,听他们朗读,也好啊 。他想识字。那些字充满魔力,像夜间荒野上的火光 一样在吸引着他。有一段时间,他见了有字的纸就往 回捡,然后一个人躲到什么地方去,煞有介事地看那 些纸,仿佛那上面的字,他一个一个地都认识。看见 那些孩子转动着小鸡鸡,用尿写出一个字来,或是看 到他们用粉笔在人家的墙上乱写,他既羡慕,又羞愧 ——羞愧得远远待到一边去。他曾企图溜到小学校, 想通过偷听学得几个字,但,不是被人赶了出来,就 是变成了让那些孩子开心的对象。他们中间的一个忽 然发现了他,说:“哑巴!”于是,无数的脑袋转了 过来。然后,他们就一起拥向他,将他团团围住,高 声叫着:“哑巴!哑巴!”他们喜欢看到他慌张的、 尴尬的、滑稽的样子。他左冲右突,才能突出重围, 在一片嬉笑声中,他连滚带爬地逃掉了。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