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安妮·普鲁 Annie Proulx 1935年生于康涅狄格州,美国当代重要作家,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奖和薇拉文学奖等文学奖项,并于2017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明信片》《船讯》《手风琴罪案》《老谋深算》《树民》,短篇小说集《心灵之歌》《断背山》《恶土》《随遇而安》,回忆录《鸟之云》等。 译者简介: 黄宜思 毕业于山西大学,退休前在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深翻译家。翻译作品包括《七日谈》《罗马帝国衰亡史》《远航》《六便士之家》《澡盆故事》《并购》《飞虎将军陈纳德回忆录》等多部图书,以及多篇法学文章。著有《翻译新思维: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一书,并在《中国翻译》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曾在美国国家法律翻译学会上宣讲论文,还曾两度担任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评委。
内容简介
译者序(节选) 去邮局花了一便士给我姨妈发了张 明信片。接着就走上了阴沉沉的公路。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第15章 短篇小说《断背山》里也有一张明信片,而且很重要。作为一种嵌入小说的书信策略,它们为所涉及的两个地点建立起直观的时空上的联系,与正式的书信不同,明信片更加任意和随机,寥寥数语强调着旅行和分离两种状态。 安妮·普鲁(Annie Proulx)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令人瞩目的女作家。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奖和薇拉文学奖等文学奖项,并于2017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她的主要作品还包括长篇小说《船讯》(1993)、《手风琴罪案》(1996)、《老谋深算》(2002)、《树民》(2016),以及短篇小说集《心灵之歌》(1988)、《断背山》(1999)、《恶土》(2004)、《随遇而安》(2008)等。文学界对普鲁给予了普遍的认可,使她获得了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 安妮·普鲁1935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父亲从出身贫寒的纺织厂小工,一路打拼成为纺织品公司的副总裁;母亲则擅长口述故事,是一位业余自然学家和画家。普鲁是家中五个孩子的老大,她有四个妹妹,其中两个是双胞胎。她毕业于缅因州波特兰的迪林高中,然后进入科尔比学院“短暂学习”。1955年嫁给第一任丈夫,并生下一个女儿。1969年,她第三次结婚,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二十年后,她和丈夫在友好气氛中分手,并开始潜心写作。她说:“我无法组建一个传统的家庭,这东西不适合我。”20世纪70年代初,她突然发现自己不属于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个乡村人。于是,她搬到佛蒙特州,住在乡村地区,靠为教人钓鱼和捕猎的杂志写稿子,赚钱养活三个儿子。五十多岁时,安妮·普鲁才正式开始写作生涯,但这并不妨碍她在1993年成为获得福克纳文学奖的第一位美国女性,而且获奖作品正是长篇小说处女作《明信片》。她在佛蒙特州生活了三十多年。1994年她搬到怀俄明州的萨拉托加,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加拿大纽芬兰北部的一个小海湾里度过,并在那里构思她的另一长篇小说《船讯》。 安妮·普鲁的创作以地域特色闻名,擅于全方位、多视角考察北美乡土的“地缘”特性。她执着于寻找地域隐秘而真实的魅力所在,并勾勒出一幅幅后工业时代下北美地域的真实图景。在极简、老到的文字里,透露出她对土地和自然生态的热爱,对生存危机下迁徙的个体、群体生存状态的同情,以及人类在寻找家园过程中的困惑。 《明信片》出版于1992年,是安妮·普鲁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无疑是她投诸大量心血并精心构思的一部小说。这一点,只要我们一翻开这本书就能感受得到。正如小说的名字所示,大量明信片的实物图片构成了这个“支离破碎”的故事的第一要素。小说中出现了经过精心设计的约五十张明信片。诚然,那个年代的旅行似乎离不开明信片,“没有明信片就没有旅行”,但如此大量,如此区分人物个性,兼有手写和打印两种不同设计的明信片,当属安妮·普鲁首创。故事中的这些明信片出自不同的人物之手,有着各不相同的笔体和书写习惯。要把这么多的明信片安排得既有逻辑性又有故事性,甚至带有几分“报告文学”的色彩,这就很有难度了。 《明信片》本身就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小说。一本仅二十余万汉字的小说就有五部五十八章(其中一些章节仅寥寥数语),覆盖的时间跨度很大。有三章的标题几乎相同,那就是第15、24和37章,都是讲“印第安人的本子”;有十章的标题完全相同,即第4、9、13、18、35、42、46、49、54和58章,都是“我的所见”。这些章节与小说的故事主线若即若离,这种“用简短的人为制品替代自然”的策略更增添了这部十分零散的小说的神秘、虚幻色彩。 安妮·普鲁的“字句,短、散、跳跃惊人、灵气四射”,是文学界对她的公认评价。她的“散”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上,而且体现在叙事的构架上。这一特点在《明信片》中尤为明显。读者了解了这些,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才不至于对作者异样的笔触感到不适应。 小说以主人公罗亚尔过失杀死女友碧丽为开头,之后他便离开了祖传的农场,也开始了他从美国东端的佛蒙特州一路向西的美国“奥德赛”之旅。颠沛流离。此时正值“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大变局。他本打算边打工边逃离,最后到达美国最西端的阿拉斯加,“做鱼罐头生意”,但是最终滞留在了怀俄明州一带,孤独终老。 在风中,罗亚尔想不起他曾经听到过的任何音乐。风从一开始就成了所有的音乐。它排除了音乐记忆。他试着去想《牧场上的家》的曲调,然而风把一切都吹走了。它同时以三种不同的声音哀鸣着,像是从牙缝中发出的尖叫声回荡在小木屋的角落里,在柴堆周围,然后消失在黑夜里,接着又翻转回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哀叹圈。(第30章) 还有他所用明信片的来历的线索: 1923年6月11日 亲爱的韦科格先生: 我相信我们得到了一些很珍贵的照片,一定能派上用场。大松树林、鹿、一串鲑鱼、麦柯迪旅馆、野猪、溪流峡谷的大桥,从树林深处走出来一只熊来吃旅馆扔出来的垃圾,当然照片上没有垃圾。我下周二回桑顿,带着照片。 你的满怀敬意的 摄影师奥斯卡·昂特甘斯(第3章) 看似一件十分偶然的逸事,一位摄影师偶然拍到了一只受关注的熊的照片,照片被制成了明信片,然后几十张这样的明信片又更加偶然地落到了罗亚尔手里,他就一直用这些上面都是“同样的一只胖乎乎的熊,红鼻子,从黑黝黝的树林里溜出来”的明信片给家人写信。两个“偶然”框定了一个“必然”,那就是收信人“必然”无法通过明信片上的图案获取罗亚尔行踪的任何线索,这也就让后面的情节——罗亚尔每年都给家里发不留地址的明信片,而家人始终无法获知他的行踪——更合情理。作者的这种安排显然会使读者对没有直言说出的内容感到困惑、产生各种想象,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明信片上稀疏的单词。例如罗亚尔发给家人的几乎每一张明信片末尾都有关心牧场经营或祝愿之类的几个词语,任凭读者想象他对故土“何等眷恋”。主人公罗亚尔通过一张张明信片而“引人注目”。 一沓图片相同的明信片象征着他的逃亡状态:“你除了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哪儿也到不了。”草草看过恐怕难解其中深意。小说的近五十张明信片中,十一张有罗亚尔的签名,还有一张未签名的匿名明信片是他的笔迹。 …… ……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一个人物、一种生活,这是以短篇见长的安妮·普鲁的拿手好戏。我们甚至可以将她的长篇小说分成若干短篇小说来看待。而《明信片》中最值得推荐的当数第40章“黑熊的胆囊”(第44章续完),巧妙地讽刺了美国的法律制度,读来甚至有几分“离奇”的感觉。此外如第7章“独臂闯荡”、第14章“玛丽马格深处”、第30章“天体的困惑”和第34章“风滚草”都颇具代表性。 正如暨南大学申东宁所评,普鲁“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对人生的细微体会,勾勒出人类环境在历史中的变迁,将反思深深地熔铸在小说与现实的思考中。坚持挖掘地域历史的细碎史料、乡野逸闻,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情感的融入,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危机形成的根源所在”。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小说,我们再来分析其中一些具体的例子。 …… …… 虽然“明信片几乎是本能地被想象为旅行的副产品”,但是将其作为文学创作的如此重要的一部分,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设计不同的语体、字体,包括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省略语、俚语等等,无疑是安妮·普鲁的创新尝试,首开先河。设想,这样的语言即使用印刷体写出来都是很不好懂的(设计它们的难度当然更不必说),更何况是用或专注或潦草、或兴奋或仓促,有些还是生硬的歪歪扭扭的字体手写出来!然而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一大鲜明特色和精彩之处。虽然有英文读者也曾因为这些明信片读起来过于吃力而颇有微词,但在文学界依然得到肯定和好评。 黄宜思 荣获福克纳文学奖 49张明信片背后是100种离奇人生 喜欢《船讯》《断背山》的读者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