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升级版)/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作者简介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内容简介
第一计瞒天过海 【释义】比喻用欺骗的 手段暗中行动。 【原文】备周则意怠, 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 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简注】自认为已经防 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 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 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 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 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 ,并不与公开的形势相矛盾 。有时候,所谓的“正大光 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 人的机密。 【计名探源】故事发生 在唐贞观十七年(643年) ,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三十万 离开长安,远征辽东。这一 天,大部队来到海边,唐太 宗举目远望,面对一望无际 的大海不禁发愁起来,不知 道如何才能渡过大海。 见唐太宗心生悔意,辽 东道行军总馆张士贵看到这 种情景,就连忙和各位大臣 商议对策,有位名叫薛仁贵 的部将急中生智,想出了一 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 大海阻隔,难以征伐辽东。 我有一个好的计策,一定能 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 东征的胜利。” 数日后,当地一位乡绅 请求见驾,声称愿为征辽将 士提供军粮。唐太宗听后很 高兴,便率百官随其来到海 边,进入一间用彩色帷幕围 起来的屋子,室内陈设富丽 堂皇。’太宗一时兴起,与 众将饮酒进食,好不热闹。 过了一会,风声四起, 波浪声巨大,颠簸异常厉害 ,桌子上的酒菜洒了一地。 唐太宗吃惊不小,让身边的 大臣掀开帷幔,不看则已, 一看更是震惊:满目都是一 片苍茫的大海,这哪里是在 什么屋里做客啊,分明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