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顶梁柱--央企楷模报告文学作品集(第2辑)
作者简介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宣传部
内容简介
痴情一片为嫦娥英雄本色泽九州 ——记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 ◎文/庞丹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伴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指令的发出,托举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随着器箭分离和太阳翼顺利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随着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落地的精彩瞬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经历了近3年艰辛研制历程的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结缘嫦娥勇挑重担 嫦娥四号卫星总设计师孙泽洲出生于辽宁沈阳,天生就带着东北汉子热辣辣的血性——热爱挑战,永不言败。 1992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孙泽洲,来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先后参与了资源一号卫星、资源二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的总体工作。回想自己的经历,他常感慨地说:“小时候听老师讲院士、科学家的事迹,特别佩服崇拜他们,没想到长大后,自己能够有幸与院士、科学家们一起奋斗,真的从心底感到光荣。” 当然,与光荣的使命感同生的是压力和挑战。但是这不能使他畏缩,反而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他干劲十足,永不懈怠——2000年,他被委任为资源一号02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分管测控和载荷,参与了卫星在巴西的测试,负责飞控工作。 说起与“嫦娥”的缘分,时光要回溯到2001年,那一年“嫦娥”进入了为期三年的可行性论证阶段,而孙泽洲正值“而立之年”。从那时开始参与绕月探测工程的前期论证,并负责星载测控系统论证工作,一直到现在,他与广大深空探测研制人员一起并肩作战,先后实现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嫦娥三号探测器首次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树立了我国航天事业又一座里程碑;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开创世界航天史上的先河。在将近20年的光阴里,孙泽洲将满腔热血倾情注入以“嫦娥”为代表的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用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交出一张张高分考卷。 “嫦娥工程”听上去是一个多么美丽而诗意的名字。然而,研制工作却云山雾罩,困难重重,与以往研制的任何卫星相比区别都特别大,而且资料不多,经验不足,进度紧张,几乎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约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导致星地无线信号的衰减,对现有的星载测控分系统的研制是相当大的挑战!然而负责星载测控的孙泽洲并没有被吓退。他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不好走的路,他就越想去走一走。反正自己还年轻,跌倒了拍拍土就能站起来继续打拼,所以,他在心底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来。背负着领导的信任和大家的期望,孙泽洲不分昼夜地与数据和资料打起了交道。他积极主动地与专家沟通,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最终创造性地设计了我国首个深空探测测控数传星载系统,解决了月球探测卫星40万公里的远距离地月测控通信的设计难题;后期阶段,当工作向工程层面转化,孙泽洲又及时转变了工作思路,重点关注工程系统中各大系统间的接口问题,保证了工作有效平稳的进行。 2003年,在各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嫦娥”工程方案基本确定,孙泽洲由于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出色的协调能力,开始协助叶培建总师负责卫星总体技术管理工作。在此期间,他协助叶培建总师组织制定了顶层规范,明确了整星各项性能指标要求、设计要求、可靠性要求等,为整个卫星研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配合总设计师审查把关,为各个分系统制定规范,提出性能指标要求,并参与前期文件讨论。从总体角度出发,协调各个分系统,保证总体优化,成为孙泽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任务;与此同时,他还负责分析审查卫星各分系统的方案,从总体角度进行优化。协调工作很杂、很累、很烦琐,需要经常在各个分系统之间奔波、沟通、说服。而孙泽洲似乎乐在其中。因为正是在这些工作中,他对“嫦娥”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仿佛一个探险的人走入了大山,看到了更多更广阔的风景,这也为他日后担任副总师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4年,嫦娥一号卫星研制队伍正式成立,孙泽洲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叶培建分管测控与数传、天线、机构与结构、热控、数管、供配电六个分系统的总体技术管理工作。正当壮年,被委以重任,孙泽洲深感肩上担子之重。跟以前在总体室负责的总体工作全然不同,走上副总师岗位的他,需要把握总体需求,确保总体的高效和系统优化,也要求对各个专业的知识都有所掌握,跟原有的专业相比跨度非常大。为此,孙泽洲凭着一股刻苦钻研和永不服输的拼搏劲头,阅读了大量书籍,向相关专家请教,很快就把“课”补到专业水准。特别是面对系统级遇到的最大创新挑战——月食问题。 当时恰逢嫦娥一号卫星初样即将转正样的某一天,孙泽洲突然一激灵想到,如果2007年4月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可能会遇上2007年8月和2008年2月的两次月食。从时间上分析,第一次月食可以过去,但第二次要过去就比较困难。问题一提出来,就显得相当严峻——月食相当于地球把太阳挡住,而嫦娥实际是采用太阳帆板供电的。这就要求把“嫦娥”在轨运行期间的阴影期加强,从原来的45分钟延长到3小时。阴影时间没有太阳帆板供电,需要运用蓄电池实现整星电源的供给,功率能量很大。怎么办? 问题严重,时间紧迫。孙泽洲迅速组织专家论证,经过对月食期间的环境温度、轨道条件和卫星姿态等进行分析比对,他很快发现蓄电池组低温放电能力、温度维持能力和各设备的低温耐受能力是解决月食影响的关键所在。思路理顺,他迅速带领设计师开展技术攻关,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整个月球温度场模型,并大胆采用新技术,研制出一套适应月球环境的温控系统,合理调整飞行程序,尽最大可能把能源平衡好,最终攻下了这道难关。 一本满满正能量的书!一群充满家国情怀的时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