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简史(全编本)
作者简介
吴晗 1909 — 1969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代表作有《明史简述》《历史的镜子》《朱元璋传》等。
内容简介
节选自《朱元璋的统治术》: 朱元璋从亲兵爬到宋朝的丞相、国公,做吴王,一直做到皇帝,本来是靠武力起的家,有的是军队,再加上刘基的组织方案——军卫法,一个轮子有了(详后)。 另一个轮子可有点麻烦,从朝廷到地方,从部、院、省、寺、府、监到州、县,各级官僚要十几万人,白手成家的朱元璋,从哪儿去找这么些听话的忠心的能干的文人? 用元朝的旧官僚吧?经过二十年战争的淘汰,生存的为数已不甚多,会办事有才力的一批,早已来投效了。不肯来的,放下脸色一吓唬,说是:“您不来,敢情在打别的主意?” 也不敢不来。剩下的不是贪官污吏,便已老朽昏庸,不是眷怀胜国的恩宠,北迁沙漠,便是厌恶新朝的暴发户派头,恐惧新朝的屠杀侮辱,遁迹江湖,埋名市井。 尽管新朝用尽了心机,软说硬拉,要凑齐这个大班子,人数还差得太远。 第二想到的是元朝的吏,元朝是以吏治国的。从元世祖以后,甚至执政大臣也用吏来充当,造成风气。 朱元璋深知法令愈繁冗,条格愈详备,一般人不会办,甚至不能懂,吏就愈方便舞文弄弊,闹成吏治代替了官治,代替了君治,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第三只好起用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了。读书人当然想做官,可是也有顾忌,顾忌的是失身份 :“海岱初云扰,荆蛮遂土崩,王公甘久辱,奴仆尽同升。” 和奴仆同升也许还不太要紧,要紧的是这个政权还不太巩固,对内未统一,对外,北边蒙古还保有强大力量。顾忌的是这个政权是淮帮,大官位都给淮人占完了,“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更顾忌的是恐怖的屠杀凌辱,做官一有差跌, 不是枭示种诛,便是戴斩罪镣足办事,“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 。不是不得已,又谁敢做官? 第四是任用地主做官,称为荐举。有富户、耆民、孝弟力田、税户人才(纳粮最多的大地主)等名目。有一出来便做朝廷和地方的大官的,最多的一次到过三千七百多人。 可是,还不够用,而且,这些地主官僚的作风,也不完全适合新朝统治的需要。 旧的人才不够用,只好想法培养新的了。朱元璋决心用自己的方法,新造一个轮子——国子监,来训练大量的新官僚。 国子监的教职员,从祭酒(校长)、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到监丞,都是朝廷命官,任免都出于吏部,国子监官到监是上任做官,学校是学校官的衙门。政治和教育一体,官僚和师儒一体。祭酒虽然是衙门首长,“严立规矩,表率属官”,但是,并无聘任教员之权,因为一切教职员都是部派的。监丞品位虽低,却参领监事,凡教官怠于师训,生员有戾规矩,课业不精,并从纠举。不但管学生规矩课业,还兼管教员教课成绩。办公处叫绳愆厅,特备有行扑红凳二条,拨有直厅皂隶二名,“扑作教刑”,刑具是竹篾,皂隶是行刑人,红凳是让学生伏着挨打的。照规定,监丞立集愆册一本,各堂生员敢有不遵学规,即便究治。初犯记录(记过),再犯决竹篾五下,三犯决竹篾十下,四犯发遣安置(开除,充军,罚充吏役)。监丞对学生,不但有处罚权,而且有执行刑讯之权,学校、法庭、刑场合而为一。当然,判决和执行都是片面的,学生绝对没有辩解申说和要求上诉的权利。 膳夫由朝廷拨死囚充役,如三遍不听使令,即处斩刑,学校又变作死囚的苦工场了。 选 编 说 明 吴晗写过两部明史稿 :《明史》(未完稿)和《明史简述》。 《明史》(未完稿)20 世纪 40 年代写于昆明,原有四章,现在只留存下来《元帝国之崩溃与明太祖之建国》 《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南洋之拓殖》三章,缺少第四章《军与兵》。本书上编在原有三章基础上,增补了五章 :《朱元璋的统治术》(第二章)、 《明初的恐怖政治》(第四章)、 《明代的军兵》(第六章)、《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第七章)、《明代的社会经济》(第八章),以及《胡惟庸党案考》(第四章附录),较完整呈现了明代历史全貌及其重要历史特点。 编入本书下编的《明史简述》是 1962 年吴晗在中共中央党校讲授明史的记录稿,当时讲座名称叫“明史讲座”。后来,这部记录稿经吴晗校阅和他的学生谢承仁、张海瀛帮助整理成完整书稿后,1979 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学报》发表,1980 年改名为《明史简述》出版单行本。 吴晗的两部明史稿行文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书尊重原作,尽量保留了原文风格。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