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培根随笔(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作者: (英国)弗兰西斯·培根|总主编:黄禄善|译者:蒲隆
出版社: 花城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0.00
折扣购买: 培根随笔(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ISBN: 978753607719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 谈真理 (1625年作) “真理为何物?”彼拉多①戏言相问,但并不指 望回答。 诚然,总有人喜欢朝三暮四,认定固守信仰无异 于枷锁加身,所以无论行为思想均追求随心所欲。虽 然此类哲人俱已往矣,但仍有巧舌如簧之士跟他们一 脉相承,然而气血之刚烈已远逊于古人矣。 但人们依然偏爱虚假,究其原因不仅由于寻求真 理得不辞艰辛,也不仅由于发现真理后反而使人的思 想作茧自缚,而且还来源于人们的一种劣根性:嗜假 成癖。晚期的希腊哲学流派中有一派人考察过这个问 题,对人们为何喜欢虚假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诗人 弄虚以**,商人作假为牟利,那一般人就只有为虚 假而爱虚假了。个中缘由我也难以相告,也许真理恰 如磊落的天光,所有假象、盛典在烛光下显得典雅堂 皇,但经它一照,则难免穷形尽相。真理也许等价于 一颗珍珠,只有在*光映照下才尽显璀璨,但却赶不 上钻石、红玉,它们在光怪陆离中大放异彩。掺假总 能增添乐趣。倘若从人的头脑里除去愚蠢的见解、媚 悦的憧憬、错误的估价、自欺欺人的幻想之类的东西 ,那么所剩的只是一些卑微贫乏的意念,充斥着忧郁 、恶意,甚至自己也感到厌恶,对此恐怕无可置疑吧 ?有位先哲尖刻地将诗歌称为“魔鬼之酒”①,因为 它填充人的想象,用的只不过是虚假的影子而已。然 而有害的并不是掠过心田一晃而去的虚假,而是上文 所说的沉积心底、安如磐石的虚假。 尽管这些东西浸透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然而 作为自身**仲裁者的真理却教导说:追求真理,是 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是与它相亲相依;相信真 理,是用它尽兴尽欢,所以真理才是人性的至福至善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数*内,他*初的造物为感性 之光,*后的造物是理性之光;而后,他安息*的工 作便是以其灵昭示众生②。起初,他将光明吐向万物 混沌的表面,继而又将光明吹入世人的面庞,如今他 依然将光明向其选民的脸上喷射。有一位诗人。给他 那一派人增光不少,从而让该派不比别派逊色,他的 话**精辟:“伫立于岸边遥望舰船颠簸海面可谓乐 事,据守在城堡凭窗俯视两*将士鏖战脚下亦属乐事 ;然任何快乐与登临真理之巅(一座雄视万象的高山 ,空气永远清新、宁静)俯瞰下面谷中的谬误、彷徨 、迷雾和风雨相比,皆会黯然失色。”但观望此景须 怀悲天悯人之心,切勿现顾盼自雄之态。当然,如若 人心能动于仁爱,安于天意,围绕真理之轴旋转,那 人间就无异于天堂了。 从神学和哲学真理转向为人处世的真诚,即便那 些并不按真理办事的人也会承认,做事光明正大乃人 性之荣光,弄虚作假犹如金币和银币中的合金,它可 以扩大金银的流通,但却贬损了它们的价值。这些迂 曲拐弯的行径犹如蛇行,蛇不用脚走,而靠肚爬,行 状甚为卑劣。人若被发现有阳奉阴违、背信弃义之嫌 ,那可是无以复加的奇耻大辱。蒙田①在探讨谎言为 何可耻可恶时说得真好:“仔细想来,说人撒谎就等 于说他蔑视上帝、惧怕凡人,因为谎言是直面上帝而 逃避凡人的。”有人预言:基督再来时,他在世上将 难遇诚信。②因此谎言是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后钟 声。此言对于虚伪和背信的劣迹真可谓描述得再高明 不过了。 二 谈死亡 (1612年作1625年增订)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儿童天生的恐 惧随着故事同步增长,成人情况亦然。静观死亡,将 它视为罪恶的报应①,看作去另一世界的必由之路, 当属神圣虔诚之见。。然而,惧怕死亡,将其视为应 向自然交纳的贡品,则是愚陋之谈。而在**沉思录 中,时而混杂着虚幻迷信色彩。在一些修士的修行记 中,你会读到此类文字:人当自忖,若指尖遭*挤压 折磨尚有钻心之痛,进而推想死亡之际,全身*朽化 解,其痛又当如何。其实,死亡时经历的苦痛比一肢 *刑要轻松百倍,因为*致命的部位未必*敏感。一 位言者以哲人与凡人的双重身份说出如下妙语:“死 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为恐怖。”②**、惊厥、面 无血色、亲朋哭泣、黑衣黑幔、丧葬仪式,诸如此类 使死亡显得怵目惊心。 值得注意的是,人心中的情感尽管脆弱,但并非 不能抗御对死亡的恐惧。既然人身旁簇拥着那么多能 战胜死亡的帮手,死亡就未必那么可怕。**战胜死 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渴望死亡,悲哀奔赴死亡, 恐惧抢占死亡。此外,我们还从史书中读到:奥托皇 帝**之后,哀怜之心(一种*温柔的情感)煽诱众人 纷纷效死,纯粹为了表示对皇上的哀怜之情和身为追 随者的耿耿忠心。此外,塞内加认为“苛求”和“腻 烦”也会使人舍生求死:“想一想你将同样的事情做 了多少遍,不仅勇敢和痛苦之辈想一死了之,连苛求 之人也想一了百了。”∞一个人尽管既不勇敢也不痛 苦,但反反复复做同一件事的腻烦也足以令他萌生死 念。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的I临近对英雄豪杰影 响甚微,因为这种人到了*后一刻仍不改本色。奥古 斯都·恺撒②临死还说这样的赞语:“永别了,利维 娅!终生勿忘我们夫妻一场。”③提比略④临死还在 作假,正如塔西佗。所言:“提比略体力衰竭,但虚 伪依旧。”韦斯巴芗⑥死到临头,还坐在凳子上调笑 :“我想,我就要成神了。”加尔巴④死时还引颈陈 词:“砍吧,倘若这样做有益于罗马人民的话。”塞 普蒂默斯·塞维鲁。临死前还在处理政务,他说:“ 要是还要我办什么事,那就快点。”诸如此类,不胜 枚举。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