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冲内外(唐绍仪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1882-1938)

折冲内外(唐绍仪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1882-1938)
作者: 杨凡逸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28
折扣购买: 折冲内外(唐绍仪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1882-1938)
ISBN: 9787506091107

作者简介

杨凡逸,1975年生,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学士(1997)、硕士(2001)、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2010),研究专长为近代中国外交史,现为台湾师范大学侨生先修部历史科约聘教师,著有《美日“帕奈号”(U.S.S.Panay)事件与中美关系(1937—1938)》,发表《论唐绍仪在中英西藏交涉上的角色》《唐绍仪与1911年南北议和》《乾隆朝中缅关系初探》等论文。

内容简介

第二章唐绍仪与民国成立前后的政治(1911— 1912) 二、南北议和经过的再探讨 以唐、伍两人为首的南北双方的首次正式会谈是 在1911年12月18日下午于上海英租界南京路的市政厅 秘密举行,为时4小时之久。依照事前的约定,双方 的参赞均不得直接与对方总代表对话,只可向己方总 代表以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建议。 由于南北双方先前曾于12月9日(农历十月十九 日)缔结了停战协议,但在陕西、山西、安徽等省仍 时有冲突发生,唐、伍两人先是互控对方率先挑起衅 端,接着双方均要求对方须撤出于停战期内违约所进 占的地区。另外,陕西、山西、皖北由于电报不通, 双方均要求对方代电令本军停战。接着双方拟定了电 报稿后,唐氏即质问伍氏何以在电报中将山东及东三 省列入;伍氏则答称,山东人民倾向独立,而取消独 立则纯为巡抚孙宝琦个人的意见;至于东三省则因有 关东都督蓝天蔚之起义,再加上奉天亦有革命党起义 ,故奉天亦须列入东三省,否则对当地革命党人士无 法交代。唐绍仪最后要求革命党一律遵守停战协议, 伍廷芳称已起义省份,“可以为一致之行动”,至于 尚未起义的省份,若有自行起兵者,则“非所能知” 。唐氏又要求伍节制各省咨议局不得暴动,伍氏则答 称无法约束这些怀抱革命思想的自由发起者。 双方议和的目标在商定和平条件,一般认为应首 先决定此后的中国政体问题。在第二次会议中,伍廷 芳于会中申明两点:其一,成立共和政体,选举总统 ;其二,优待皇室,并设法维护满人的生计。唐绍仪 虽表达其个人有意接受伍氏所提出的共和要求,然仍 不敢自作主张,并表示须先向袁氏请示后再给予明确 的答复。唐氏于是在12月27日致电袁氏请代奏召开临 时国会。本次会议的唯一成果是双方都同意停火期限 由原先的12月24日延长至12月31日。 和谈的会议记录虽已提供中外报刊披载,但英记 者丁格尔(EdwinJ。Dingle)则披露了一段未曾出现 在公开会议记录的对话: 唐:就个人而论,本人倾向共和,此乃解决当前 危机之唯一办法,然吾人切勿忽略满、蒙、藏及其他 领土之完整。 伍:我方并未声言完整之领土,仅提联合之十八 省。 唐:就贵方之质问,尚须请示袁总理。 丁格尔接着比较清军与革命军的情况。在客观方 面:第一,清军无论是在训练及装备上,皆优于革命 军;第二,清军扼守关内外、芦汉、津浦等路,因而 掌握交通要冲;第三,江北冬季寒冷,革命军无法适 应冬季作战;第四,革命军仅仅是临时招募,多半为 乌合之众。因此,除清军临阵倒戈外,革命军根本无 力直捣北京。而主观方面,一手创办新建陆军的袁世 凯仍深获官兵拥戴之威望,只要各新军仍效忠于袁氏 ,革命军要想拿下北京的机会即相当渺茫;而革命军 即使能攻取北京,亦须至少费时一年以上。反之,清 军虽能固守江北,然如想进一步收复江南亦非易事, 除非革命军阵营发生内讧。 12月24日,庆亲王与袁世凯拟定一项训令,授权 唐绍仪将政体问题留待国民议会决定,该议会依照事 前双方商定的条件,于3个月内由全国各省选举的代 表组成。袁世凯于12月26日下午将该项训令发送给唐 氏,唐氏于12月28日晚收到该电报,于是在12月29日 南北举行第三次会议时,乃提议将该议题列入讨论的 范围。 唐绍仪鉴于停战期限即将届满,于是提议讨论罢 兵的方法,他原提议7日内双方应一律罢兵,且不得 再有战争,但最后双方决议自12月30日上午8时起, 所有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清兵,5 日内,一律退至原驻地百里之外。针对伍氏所质疑之 彼此驻兵太近,易发生冲突,而宜撤出境外,但唐氏 认为仍需有兵力维持地方秩序。最后双方同意仅留巡 警保卫地方,清军撤出的地区,革命军亦不得侵占, 以免双方发生冲突,并于5日内商妥退兵条款,按照 所订条款办理。山东、河南等革命军已占之地,清军 亦不得进攻,革命军亦不得进攻他处。此外,双方还 决定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体问题,在获得多数与 会代表通过后,双方均须依从在国民会议未解决国体 问题前,清廷不得提用已经借定的洋款,亦不得再度 举借外债。最后,双方还拟定了对于于清帝及满、蒙 古、回、藏人士之待遇等问题。 12月30日,各省代表于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正式 选举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此一革命党的重要措置已使南北议和的进行产生了戏 剧性的变化,也为唐绍仪是否应继续担任清廷议和总 代表产生变数。P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