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央苏区平远革命简史/红色广东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节 五四运动及两次 东征在平远 一、五四运动唤醒民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19年上半年,战胜国 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会议,史 称“巴黎和会”。中国以战胜 国身份出席了会议,并在会 上提出取消列强在华各项特 权、取消日本与袁世凯订立 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 正当要求,遭到拒绝。会议 竟准备把战败国德国原在山 东的各项特权转让给日本, 中国政府代表居然准备在和 约上签字予以承认。消息传 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 的强烈愤怒和反抗。5月4日 ,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外 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下,举行示威游行,抗议这 个卑鄙的罪行,史称五四运 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等呼声响彻 大江南北。有志青年纷纷走 出家园校园,走向社会,宣 传爱国救亡,改造社会。平 远籍北京大学学子林公顿积 极参加五四运动,一度被北 洋军阀逮捕。他受黄炎培、 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影 响,上学期间,兼任平民夜 校业余教员,至大学毕业。 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平远 ,平远中学的师生马上起来 响应。他们闻讯即集队到大 柘圩宣传北京五四学生运动 的发生和发展,声讨卖国贼 ,焚毁日货,振臂高呼“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废除二十 一条”“还我青岛主权”“打倒 亲日卖国贼”等口号。为了 扩大宣传,他们还创办了宣 传五四运动的刊物,发表宣 言,呼吁一致奋起响应北京 五四运动。各学堂纷纷开展 “为谁读书,怎样读书”的讨 论,学生会组织的学术讨论 会、时事报告会等如同雨后 春笋般涌现。《申报》《俄 国十月革命史》《马克思主 义浅说》《苏联苏维埃政府 》《莫斯科游记》等进步书 刊在学校和社会上广泛流传 ,成为知识阶层的热门读物 。许多学校还组织话剧团、 歌咏队,他们不但在校园宣 传演出,还走上街头,走向 社会。各乡村也纷纷开办夜 校或识字班,掀起学习文化 知识的高潮。各地还发动和 组织青年剪短发,改着新装 ,开展移风易俗、破除封建 迷信活动。 五四运动时期,平远的 教育事业有长足的发展。平 远人民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 ,“就是挑担卖柴做苦力, 也要供子女上学”。清光绪 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 行新学,各乡乡民迫于实际 需要,依《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纷纷创办小学,各乡 村的蒙馆、经馆先后改办为 小学堂。至清宣统三年 (1911年)全县共兴办新式小 学堂60余所。1913年,将 小学堂分为初高级两等。但 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五 四运动前,全县仅有1间中 学和十余间高级小学堂,远 远不能满足乡民子女的上学 需求。经过五四运动,上层 人士和社会贤达有所觉醒。 他们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危亡 ,必须唤起民众,因而兴办 教育蔚然成风,全县增设了 3间中学、十多间小学,此 外,乡村还普遍设“祖堂助 学基金会”“祖堂奖励读书会 ”“上国立大学互助会”等, 想方设法鼓励和资助青年上 大学,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 。 二、两次东征对平远的 影响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 广州召开,接受共产国际执 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 国民党实行合作的决议,决 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 加入国民党,以建立革命统 一战线,推动和帮助孙中山 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了中国 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 主张,发表了宣言,正式确 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 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开始。 可是,盘踞在东江惠、 潮、梅地区的反动军阀陈炯 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 阀段祺瑞的怂恿下,妄图推 翻革命政府。为了讨伐陈炯 明,中共广东区委发表《中 国共产党檄告广东工农群众 保卫革命打倒陈炯明》宣言 ,揭露陈炯明罪行,号召工 农群众起来保卫革命,打倒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 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广 东革命政府组织了东征联军 ,分别于1925年2月和10月 ,举行了两次东征。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