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经三书通鉴(图文本)/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卷一 君体第一 人民是一个国家之所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就像《易经》上说的:先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了上下才产生了礼仪。当然, 一个国家光拥有民众还不够,还要爱护人民、保护人民,否则,人民就要背 叛你,还谈什么立国呢? 国家是一个君王的根本。国君之所以被称为国君,之所以贵为天子,就 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国家。如果国君能够以德来团结人民,那么人民就乐于为 君王出力,这样,国君就可以长久地拥有国家;如果国君虐待人民,人民离 散而不肯归附,那么你想当国君,又怎么能办得到呢? 原文: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 做君主的,外观上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像山岳一样稳重而高峻,令人望而 生尊崇之心,望而有敬畏之感。这除了帝王天生的厚重仪表之外,主要是指 作为人君的修养。“德重如山岳”,君主有德则在百姓眼中自然重如山岳; 如若无德,即便像山岳,又有谁来敬畏呢? 作为人君,要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具有永恒的光热,而且普照万物。 人主应该天下为公,不能有丝毫的偏私,让普天之下的每一个黎民都能 感觉到帝王的恩泽。这是做人君必须具备的素质。 原文:入主之体,如山岳焉,高俊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 君主是老百姓行动的指南,也是天下民众所向往的归宿。作为君主,不 负众望,爱护人民,百姓就会把他视作保护伞和自己的归宿。商朝时候的伯 夷为了躲避暴虐的商纣王,居住在北海之滨,后来他听说周文王起来反对纣 王,就说:“我何不回去呢?我听说文王治理下的西伯很注意善待和养育老 者。”大公为了躲避纣也住在东海,他听到文王兴起的消息,也高兴地说: “为什么不回去呢?我听说西伯那个地方能够养育老者。”唐太宗借此说明 一个好的君主,应该是天下百姓所向往的归宿。 原文: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 人君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这样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 万物。一个帝王如果小肚鸡肠,器量狭窄,他怎么能有容人之量?胸中怎么 能装得下整个天下呢? 作为帝王,如果能使自己修养到平心静气,公正地对待天下的人和事, 那么临事就能正确决断。《大学》说:“所谓修身养性,就是要做到能够使 自己的心平正。一个人心中有愤怒,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偏好,则做不到 平正;心中有忧愁,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恐惧,则做不到平正。”可见一 个人要想做到自身公正,就必须摈弃私心杂念和个人的喜怒好恶。这并非是 一件容易的事。 原文: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 没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号召远方;没有慈善和广厚的爱心,就不 能安抚万众。这二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缺一不可。作为拥有天下的国君 ,如果没有威严,不能使邪恶畏服,国家就不会太平。这样不足以保护人民 ,人民也会产生怨气。反之,如果一味穷兵黩武,以残暴之心对待天下,也 会导致众叛亲离。所以,树立威信之后,还需要用慈善和厚爱来抚恤天下。 其实,恩威并用本来就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统治手段。 原文: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 九族指皇家宗族及其他皇亲国戚。在封建时代,宗族关系胜过其他任何 关系,尤其是皇帝的宗族关系,一旦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皇权不稳,国家 混乱。所以唐太宗提出要以仁义来安抚九族。 皇帝虽然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但对大臣还要以礼相待。君待臣以礼, 臣下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出力,国家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如果国君蛮横 无礼地对待臣下,不是培养出奴才,就是导致众叛亲离。因此有能力的国君 不是去压服群臣,而是以仁德礼义去让臣下折服。 原文: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 敬奉祖先要做到孝;高居皇位要时时想到谦恭谨慎。 原文:奉先思孝,处位思恭。 君王应该克己勤劳,以彰显自己的德义。作为君王,时刻都面对臣下的 顺耳之言。因此人君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不可 一世。相反,君王更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这样,德行才能远播,处理事 情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原文: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上面讲的那几个方面,是对一个皇帝最起码的要求。 原文:此乃君之体也。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