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

资治通鉴(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
作者: (北宋)司马光|编者:史靖妍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20
折扣购买: 资治通鉴(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
ISBN: 9787540782634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内容简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其 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 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 代开始。 晋国本是春秋时代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曾经一 度被称为中原霸主。可是到了春秋末期,晋国衰落了 。早在春秋初期,晋公室内部之间就已展开了激烈的 争斗,力量逐渐削弱。而晋国卿大夫(诸侯国的重臣) 的力量却逐渐壮大起来,他们互相吞并。到了公元前 458年,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四家最大的 卿大夫家族。晋国公室再也无力控制这些卿大夫。 这四家卿大夫分别是智瑶、赵襄子、韩康子、魏 桓子,其中以智瑶的势力最大,他拥立哀公为晋的国 君,把持朝政,在处理晋国的政事上他说一不二。 狂妄的智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他便以晋国 国君的名义,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 :“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如今却失去了霸主地位。 为了让晋国重新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 土地来献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 来逼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 土地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瑶,也把土地献 出,只有赵襄子不从,他拒绝道:“土地是上代留下 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送人!”智瑶闻后大怒,马 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共同攻打赵氏。 公元前455年,智瑶率领中军,韩康子率领右路 军,魏桓子率领左路军,三队人马直奔赵地。赵襄子 寡不敌众,听说晋阳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死守据点。 于是,赵襄子退据晋阻,巡视全城,只见城池坚固, 府库充实,粮草充足,就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手 下大臣又告诉他,赵简子委任的官员深谋远虑,早有 准备。建筑宫室的材料都可以拆来做箭杆,铜铸的柱 子可以用来造箭头。于是一切准备停当,严阵以待, 等待迎敌。 智、魏、韩三家的兵马杀奔晋阳,把晋阳团团围 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逢到三家兵士攻城 的时候,城头上的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 马无法前进一步。双方对峙了两年多的时间。 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瑶引晋水淹晋 阳城,几天后,晋水淹到离城头约两米的地方,城内 一片泽国,就连灶膛里都生出了青蛙,百姓只得把锅 吊起来做饭,一些没有粮食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赵 襄子手下的大臣也人心惶惶,形势很危急。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他与韩康子 、魏桓子一起视察水情,得意洋洋地说道:“我现在 才知道水也可以使人亡国的呀!”韩康子与魏桓子听 后相顾无言,但彼此之间却暗暗害怕:原来魏家的封 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智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 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