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林彪

解读林彪
作者: 周敬青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解读林彪
ISBN: 9787208112933

作者简介

周敬青,法学博士,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政党研究所副所长。出版《中外执政党制度建设比较论纲》《中国共产党纲领建设研究》《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等著作(含合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内潜规则’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比较研究”(首席专家)。

内容简介

如何评价林彪的《论短促突击》一文,一直是 众说纷纭。 “短促突击”论的发明者是李德。李德,原名 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员,曾在莫斯科陆军大 学(即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不久即到中 国担任共产国际军事顾问。 1933年9月底,正当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 动第五次反“围剿”之际,李德从上海来到瑞金。 此时,中央根据地正在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 线统治时期,临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博古对李德十 分信赖和支持,他们实际上是这次反“围剿”的最 高军事指挥者。 李德完全不了解中国情况,只是搬用苏联红军 正规战争的经验。他们废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 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而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的 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即要求红军在根 据地以外战胜敌人。到11月中旬,红军连续作战近 两个月,不仅没有能打败敌人,反而因辗转于敌军 的主力和堡垒之间,遭到很大损失,陷于被动地位 。这时,临时中央领导人即由军事冒险主义转变为 军事保守主义。他们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推 行“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李德提出的“短促突 击”的战术原则,要求红军在敌人修筑堡垒、步步 为营地向前推进的情况下,也修筑堡垒防御阵地, 以堡垒对堡垒,当敌人走出堡垒前进时,则在短距 离内对敌人进行突击。 “短促突击”作为战术手段是可以运用的,但 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论,当时红军装备很差,同用新 式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阵地战、 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显然是错误的。 第五次反“围剿”中,林彪起初对博古、李德 的瞎指挥是相当不满的,他与聂荣臻一起或以个人 名义发电报、写信,向中革军委提出过许多建议, 要求改变目前的战略战术,不要同敌人硬拼,改用 红军最擅长的运动战打击和消耗敌人。 1934年2月24日,林彪、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 建议不要处处修工事,力求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 1934年4月3日,林彪以《关于五次反“围剿” 之战术问题》为题给中革军委写了一封长信,信中 列举了军委在作战指挥上的四大缺点:第一,最严 重的缺点是决心迟缓,以至失了不少的可以取得胜 利的机会;第二,是决心下后,对时间的计算是极 不精确的;第三,军委对各部队任务的规定及执行 的手段过于琐细,使下级无机动的余地。他还批评 了李德凭极不可靠的地图去规定部队的位置,指出 以军委现有的地图指挥战略的部署还勉强够用,但 涉及很多小的战术部署,是无论如何不适用的。军 委不能事无巨细,只应在战术原则和动作上提出些 必要的供指挥员参考的意见,军委应集中精力判断 情况,抓紧时机,迅速果断地下决心;第四,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