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情年报(2019)/中国语情档案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语言使用动态
引言
2019年,我国语言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现象。
年度汉字、热词、流行语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不少机构和组织纷纷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字和词语。如2019年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新词语、十大科技热词、年度代表字和代表词、十大语文差错等。这些热词和流行语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折射出人们的心理状态。2019年,网络词语层出不穷,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化色彩。然而,不少人士担心它们导致语言贫乏,提出语言文字运用需加强规范。
汉字的使用和传播有声有色。汉字展览、汉字创意大赛等活动的举办,从不同方面推动汉字的传播、传承和汉语言文化事业的发展。生僻字随着歌曲《生僻字》走红,甲骨文12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汉字繁简之争仍继续存在。
在语言的使用和规范方面,中文域名平地而起,宝马、华为等企业注册中文域名保护中文网络品牌标识,优化搜索引擎,实现更高效的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网络音频乱象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对音频行业进行全面集中整治。政府有关部门、学校频频出现“问题标语”,亟须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传递社会正能量。调查发现,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多数患有“语言贫乏症”,受访者建议营造多元化平台、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发掘语言之美。“阳光跟帖”行动在北京再次起航,呼吁网民“阳光、理性、平和、友善”发表言论。
方言和民族语言使用活跃。例如:湖南首推十余种方言版急救科普“民歌”;香港话剧团粤方言剧作彰显粤方言魅力;新昌方言版廉政宣传刷屏朋友圈;安徽五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杭州水上公交方言报站方式萌化乘客;为适应社会需要,西藏新增1500多条藏文新词术语。
为响应民政部要求,各地稳妥推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山东、广东、杭州、厦门多地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年度汉字、热词和流行语
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态
(摘自:光明日报,1月2日,作者:刘洋)
流行语的语言情态和使用场景各不相同,涵盖了祝福、赞赏、戏谑、反讽等口吻,有些是被社会事件引发,有些是被明星的言行带红,有些则是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描述常见的交际行为和心态。网络流行语轻松活泼,甚至不乏戏谑搞笑。然而,语言是心灵的映照和思维方式的投射,网络流行语也不妨视作大众文化心态的一种缩影,既折射出人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共同境遇,也蕴含着在当今社会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情感态度。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现实社会迅速、直接的反映,是反映社会文化的符号,不仅代表着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盘他”走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定要“盘”回去
(摘自:中国青年报,1月24日,作者:安纳)
“盘他”,成了2019年的**个网络流行热词。在广大网友脑洞漫天游走的“再创造”中,“盘”被延伸了极其丰富的定义和内涵—“万物皆可盘”。盘,可以表示对人、事、物的喜爱,“盘”你最喜爱的偶像,“盘”自家的萌宠。盘,也表示为决定去直面和搞定一桩在当前生活看起来特别棘手的难题。许多90后网友感慨,步入社会,在职场里打怪升级,自己一点点被残酷的现实磨去了棱角,简而言之就是—被生活“盘”了。
全家“福安”、一生“长乐”!***给外籍教授回信金句成拜年流行语
(摘自:人民网,2月3日)
2018年底,潘维廉教授出版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中、英文版)。首发式后,潘维廉教授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随信寄送了这本书。2月1日,***总书记给潘维廉教授回信,祝贺他的新书出版,感谢他把人生30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并祝他全家“福安”、一生“长乐”。
收到来信后,潘维廉教授与亲朋好友分享了总书记的新春祝福。全家“福安”、一生“长乐”,迅速成为福建当地的网络流行语,成为大家互致祝福的高频词。网民认为该祝福语取自福建的两个地名,既接地气又充满情谊,“祝你全家‘福安’、一生‘长乐’,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祝福!”“家乡名出现在总书记的回信中,开心!祝你全家‘福安’、一生‘长乐’!”
如何对待新兴缩略词
(摘自:光明日报,2月16日,作者:吴长安、吴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网络语言逐渐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出现了众多新兴缩略词,如“土肥圆、高富帅、傻白甜、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随着新兴缩略词的大量使用,其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造成了使用者的记忆负担,第二造成了交际障碍,第三是模糊了规范语言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对新兴缩略语进行规范,一方面严格要求官方文件、出版物、学校教学不应使用或出现新兴缩略词;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宽容。因为新兴缩略词无论怎么新奇,毕竟是以交际为目的,这一因素决定了它不可能太离谱,有一些有特色的新兴缩略词也会沉淀下来,进入规范词语之中。
如何看待新兴谐音词
(摘自:光明日报,2月16日,作者:张蕾)
“谐音”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也有人认为谐音“是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关系引发人们联想的一种修辞方式”。如“笔芯(比心)、酱紫(这样子)、粉丝(fans)、520(我爱你)”等都可称为谐音词。
从已有的谐音成词效果来看,在语言表达上刻意“求新求异”的做法打破了语言符号系统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并借由文字载体,模糊了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间的对应,造成了语言使用的混乱现象。因此,语言工作者要发挥作用,应根据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权衡取舍,不能一味崇尚传统,也不能无选择地欢迎一切新词语。
如何引导新兴字母词
(摘自:光明日报,2月16日,作者:杨茜)
对于字母词的发展,我们既不能“堵”,也不能“放”,必须综合考虑民众的使用情况和文字的规范要求,加以引导。**,对早已约定俗成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字母词适度包容,如:GDP(国内生产总值)。第二,对尚未稳定或尚未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民众使用频率较高的字母词谨慎处理,如:App(应用软件)。第三,对本来有地道的中文表达的字母词或外文原型字词,应当在媒体及出版物中加以严格规范,摒弃或拒绝使用,如:BGM(背景音乐)。第四,用于规范字母词的法规条款必须是动态的,必须符合当代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定期的字母词使用调查必不可少。
如何看待混合词
(摘自:光明日报,2月16日,作者:吴菡)
近年来,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提高及使用陌生文化词语的新奇感,混杂多种语言的“混合词”越来越多,而且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例如:以单词形式混用的“打call(对人、事、物的支持和肯定)、立flag(立下目标)”;汉字与字母缩写形式混用的“T台(模特穿时装走的舞台)、P图(修图)”;以词缀形式混用的“恋爱ing(恋爱中)”等。
虽然绝大多数的“混合词”并不能为正式场合书面语所接受,但实际像“A股、T恤”等混合词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混合词能否接受时间的考验,有赖于语言生活的实际变化及混合词在变化中能否符合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满足使用者的交际需求。像混合词这种现象可能会一直存在,所以对混合词的用法也要客观分析和看待。
九成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摘自:中国青年报,3月21日,作者:王品芝、李丹妮)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66.5%的受访者觉得会遗忘原有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网络流行语成文化符号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8日,作者:何欣禹)
锦鲤、佛系、官宣、土味情话、确认过眼神 日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些平日里在网络中高频出现的流行语言纷纷入围。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不断拓展着汉语的可能性,也因此成为反映社会文化的标识符号。如今,随着网络流行语被频繁使用,汉语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就收录了“给力”“雷人”等网络用语,还为“晒”字加入了“晒工资”“晒照片”这样的注解。语言的创新发展适应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文化的活力。随着网络流行语渐成社会文化符号,定会引起更多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