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件事读懂中国史

十八件事读懂中国史
作者: 张程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6.20
折扣购买: 十八件事读懂中国史
ISBN: 9787514308075

作者简介

张程,浙江临海人。现为职业编辑、业余作者。写作集中在中国历史领域。出版《三国大外交》《脆弱的繁华》《泛权力》《辛亥革命始末》等书,并翻译出版《中国人本色》《多面中国人》等书。在《光明日报》《国际先驱导报》《经济参考》《百家讲坛》《中华遗产》等报刊发表评论、散文多篇。欢迎访问作者博客“张口说书”。

内容简介

为一位农夫点燃一百根火烛 管仲知道,齐国霸业绝非一木之材可以撑起,头一项要务, 必要广求贤达而用。已经有齐桓公的首肯,新上任的宰相虽然 人事不广,但施行起来也得心应手。很快,八十位聪慧敏捷的 游士,离开临淄城,满载财帛,向各国奔去。带着齐国求贤若 渴的信息,也负有暗中打探各国情报的秘密任务,如果用现代 的话来说,这是一批“外交情报人员”。由于管、鲍二人早已在 各国交通要隘,设立了秘密情报点,或混迹于酒肆旅馆,或托 身于商行作坊。这么多年过去,早对各国政局了如指掌,这些 又为八十位游士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可想而知, 此后从各个地方涌来齐国的,不仅是人才,还有许许多多情报 资料。 另一项求贤的政令,便是选荐“秀民”。以往各国施行的多 是世官制,如齐国的上卿高、国二氏,便世代承袭、主持国政。 当然同时也有任官制并行其中,比如原来鲍叔牙等人被国君任 命为少傅便是例子。但被任命之人仅限于“国人”中的“士”, 近十倍于“国人”的“野人”(即野鄙农夫),却因血缘出身而 永远被阻挡在仕途和从军之外。 管仲开始撕开这张网,虽然“秀民”的人数有限,但毕竟 是一个开始。这就是管仲心目中与世官制背道而驰的“贤人政 治”,这开启了战国以后任人唯贤的滥觞,恐怕也是以后两千年 来科举取士的源头吧。 然而在当时,这是一个不易之举,贵族就首先反对。但由 于高、国二氏在之前的改革中,已获得巨大的利益。遂投桃报 李,领袖世族的二氏,赞成选荐人数区区的“秀民”,于是这项 政策才得以实施。为了显示这个政策的威严,管仲选择在太庙 举行朝会,要求五属大夫及其僚属,“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 当然,这也要托先王旧制的“合群叟,比较民之有道者,设象 以为民纪”。集合各方老人,比较民众中有道的人,树立典范作 为百姓的纲纪。有了这堂堂之言,地方官员便开始积极为齐桓 公的霸业搜罗各种人才。 为了政策的持之以恒,管仲规定每年正月,五属大夫及乡 长在述职时,要向国君报告举荐贤人的成效。如发现有而不报, 将定为“蔽明”、“蔽贤”之罪,属五刑重罪了。 以上两项都要假手于人,但庭燎取士之举,却是由管仲和 齐桓公亲自执行的。 齐桓公专门设立了一个招揽人才的机构,起名“庭燎”。西 周时,重视等级礼仪,如果要迎接四方之士,就要用高规格的 接待礼仪。古代邦国在朝觐、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时,要在大 庭中燃起火炬,也就是“庭燎”。 本来庭燎的数量按爵位高低是有所规定的:天子为一百, 公侯为五十或三十不等。为招徕人才,齐桓公便僭用了天子的 庭燎一百之数。但出乎意料的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八十游士 和地方臣工都陆续报来佳绩,但自己这一边,却连一点动静都 没有。齐桓公实在想不明白,终于有一天,卫士报告有一个自 称“贤才”的人求见。 齐桓公心中一喜,两月余不见动静,今番终于有戏了。“举 庭燎迎接,不可怠慢,另外派人请仲父来商议”。 卫士遵令而行,燃起一百把庭燎大烛,烟火冲天。可是到 了一看,是一个村野农夫。齐桓公很失望,但人都来了也不能 立刻叫人走,只好敷衍地问,你有什么本事啊。农夫回答说: “我只会九九术算。”齐桓公一听急了:“什么,你只会九九术 算?那你求见寡人,所为何来?” 只见那农夫恭恭敬敬地行过礼,慢慢地说道:“小人也不觉 得会九九术算是什么本事,但却想为主公排解一件大烦恼。” “什么大烦恼?” “主公可曾想过,为何设如此隆重的庭燎之礼,以待贤才, 却无人应召?” 此话正中齐桓公所想,“你说,这是为何?” 农夫憨憨一笑,道:“贤才之所以不来,是因为齐国是名闻 天下的大国,主公又是声名远播的国君,四方之士自认为比不 上主公,所以才不敢来。九九术算,本就是微不足道之技,而 小人又是一个村野之夫,然主公却以庭燎之礼,厚待于我,那 些真正的人才,还会担心自己不受重用吗?” 齐桓公听罢,连声赞叹:“说得好,说得好。” 管仲赶来后,一听经过,对齐桓公能从善如流大加赞扬: “泰山不拒壤石,才能成就其高;江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就其 大。主公此事处置明哲,天下贤士定会鱼贯而人。” 果然,齐桓公厚待一个只会区区九九术算的农夫的故事, 如插上翅膀,传遍远近。四方前来投靠的能人贤士,纷至沓来。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短短四五年工夫,齐国就兵强马 壮、蓄势待发。首都临淄城的人口超过了四万户,有二十多万 人口。在这样规模宏大的城市中,屹立着巨大的宫殿,里巷纵 横,屋宇鳞次栉比,肆市林立,男女熙熙攘攘,商贾游人往来 其问,是当时我国东方最大的经济中心。 管仲确立的广求贤达的制度,效果如此之好,以至于被后 世的齐国政府牢牢继承。《史记》载:“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 侯。”一个人,一套制度,就保住了齐国的大国地位。若这项制 度与用人理念被时代所接受会怎样呢?这套制度奠定了春秋战 国改革的基础。在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列国集权程度加强了, 官僚政治确立了,地主封建制形成了,小生产发展了,百家争 鸣出现了,并孕育出了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专制主义集权统治 服务的系统理论。中国由分权割据走向集权统一的历史条件已 日趋成熟。 扩展思考:君臣相得 1.管仲和齐桓公相互信任,共同成就了春秋首霸。他们这 样的关系,史称“君臣相得”。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君臣 相得、创造辉煌成绩的例子?给个小提示:诸葛亮和刘备。 2.管仲算是知识分子。古代知识分子总是主动向公权力靠 拢,“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像管仲那样演绎一段 君臣相得的佳话,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似乎只有那样才能实 现个人价值。试问,除了从政,古代读书人还有其他“职业选 择”吗?如有,其他职业能像当官那样实现读书人的抱负吗?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