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中国乡土影像

云南建水/中国乡土影像
作者: 宾慧中//张婕
出版社: 中国旅游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5.80
折扣购买: 云南建水/中国乡土影像
ISBN: 978750325272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城镇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同时又是文化的载 体。建水古城正是彝语系民族创造的地域文化与内地 古代汉族移民带入的汉文化双向互渗并融合的结晶。 大约南北朝时期,云南为大姓贵族爨氏所割据, 其统治区域称为爨地,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史称东 爨和西爨。从地理范围看,这西爨地大抵就是滇池周 边及滇池西北角一带,东爨地则是滇池以东,南至建 水的区域。樊绰所著的《云南志》记载:“西爨白蛮 也,东爨乌蛮也。”白蛮为白族先民,乌蛮乃彝族先 民。建水作为东爨故地,是彝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呈现出以羌系文化为代表的早期地域文化。 早期的云南各民族有个从北向南迁移的历史过程 。哈尼族祖先由北向南迁到滇中,再往南到了建水一 带,有的就此定居,最终大部分渡过红河定居于江外 。建水地域最早就为乌蛮、哈尼的生活地。这些乌蛮 往往是散居林谷,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部落内部长 期保持着自己的氏族、部落组织,他们主要依靠畜牧 业生存,兼而从事农业耕种,并有了编制等手工业的 生产。这些彝族、哈尼族的先民们很早就在建水地域 生活、生产,无论从土地的开发或是农业、畜牧业和 手工业的生产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他们是建水地区最早的开拓者,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是 建水地域早期文化的代表,他们根据所生活地域的地 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的物质条件等因素而创造的 本土建筑——土掌房,就是建水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 表征。 随着元代和明代军屯政策的实施,建水地区涌入 了大量的中原汉族移民,他们的到来促使建水地域的 传统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汉族移民把中原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文化播种在这一片土地上,汉文化与建水 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形成了猛烈碰撞。在这种外 来汉文化的冲击下,建水地域在人口、社会、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最后汉文化以极大的 优势占据和融入到建水的地域文化中,逐渐成为了建 水地方的主导文化。至今在许多文字和实物的载体中 都能清楚地看到这种汉文化的主导地位,如天启《滇 志》记载有:“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衣 冠礼度与中州埒,号诗书郡。”《临安府志》亦称: “俗喜尚学,士子讲习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诸 郡。”汉族移民的生活习俗、生活观念等都在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当地的少数民族,建水民间风俗习惯、生 活观念和生产方式逐渐趋同中原地区,建水原生的彝 语系创造的本土文化被汉族移民的汉文化渐渐融合。 至今保留尚存的传统建筑就是生动的实例,处处传达 出与中原汉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紧密关系,这些留存 在建水古城中的古桥、古寺庙、传统合院民居等实物 文化载体,使我们感受到了那时建水人的生活方式、 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原汉文 化之间存在着的深厚渊源关系。 当工业化的风潮席卷全世界时,在山高路远的云 南边疆依然听着马帮响亮的吆喝声和手工织布机的轧 轧声。直到轰隆隆的火车飞驶而过,人们才意识到世 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初,由于滇越铁路的修 建(其中的支线——个碧石铁路段经过建水),西方文 明经过这条通道进入了建水地域,西方文化强行推进 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引起了建水地域内再一次的文化 碰撞。在新的碰撞中,建水传统的生产方式、价值观 念和审美意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传统文化在与 西方文化交会接触时,既包容吸纳了部分西方文化, 又保持了原有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这一点在建筑文化 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建水传统古建筑、传统民居中 ,可以看到局部采用西洋风格的做法,便是受到西方 建筑文化影响的表现。这再一次记载了建水地区不同 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过程和结果。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