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做你的心灵捕手
作者简介
黄之盈 执照心理咨询师和辅导教师,同时是多家杂志社的心理专栏作家。有着丰富的咨询与辅导经验,致力于家庭关系的疗愈,有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书中的每一个观点和事例都来自于她的心理治疗实录。已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从此,不再复制父母婚姻:十亿人正在承受父母关系所带来的人生伤痛》。
内容简介
1.当我们未能自我肯定的时候,最容易剥夺他人被认同、被接纳的权利。 2.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极少感受过被爱与被肯定,所以长大后不断渴求对方的“给予和付出”。 3.“蒙蔽自己”是一种危险的心态,而会出现蒙蔽自己的状况,前提是: “将自己的自我价值与对方绑在一起” “认为对方就是自己” “对方好坏对错,都要你扛” 4. 在每一次赌气的背后,其实都有期待被理解的心情。这些难以言说的生气、不被对方理解的伤心、降低期望后的不甘心,都有我们希望被珍惜和理解的地方。 因为赌气,而失去理解和理解对方的机会,但或许冷静过后,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希望被了解的是什么,我们希望被珍惜的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会伤心难过、低潮、不甘心,所以好好照顾、呵护自己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把自己爱回来”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有时候,你会发现对自己最残酷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而当我们残酷对待自己时,就容易迁怒或者依赖别人,这都是因为希望对方来补足自我破碎的那一块。 你属于你自己,你不需要拿自己的人生去换取别人的爱和肯定。只有先把自己爱回来,你也才有能力爱别人。 5.离婚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想被好好疼惜与照顾,但心里却又有许多害怕与纠葛,以这样的心情长大的他,在婚姻关系里,往往一方面想要获得照顾,但一方面却又鄙视对方。 6.父母怎么对待你,的确会影响到你成为怎样的大人,以及选择一段怎样的亲密关系。 7. 他们开始认为这个世界不安全,对身边的人出现扭曲的想法,甚至刺伤身边爱他的人,来证明自己不值得被爱。 8给渴求依赖的你: 亲爱的孩子,你忽视、遮掩自己的需求,只为他人开心,这真的很令人心疼。 但你是你,一个生下来就独一无二的你,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礼物。请不用畏惧他人的眼光,更不用担忧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或不够出色。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当我们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心里都会害怕,会不敢再尝试,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可以,请对这个世界多一些信任,也请试着多相信自己一些。 你要相信,只要是你心里浮现的感受和渴望,就都是重要的,也是值得被重视,更值得被好好呵护。 亲爱的孩子,诚挚邀请你,将那颗时时关注别人需求的心,转而爱自己。请好好爱自己,这不需要任何原因,只因为你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就是一件很美好、很美好的是。 9.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再各种关系中会与对方较劲,跟对方过不去,那都是因为我们想要回一些东西,例如尊严、被爱、被重视等。这种状况若延伸至夫妻关系,就很容易演变成:先生像个闷葫芦,什么都不肯说,就像很多太太都抱怨老公“婚前很会讲,婚后像哑巴”。其实不讲话的先生,多数是不想袒露自己的脆弱。对他们而言,把脆弱交出来是一件好可怕的事,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表达脆弱,会显现出无能。 其实,这世上没有人完美,能使我们真正活着的,绝不是只有好看的那些,也包含那些丑陋的、肮脏的、羡慕、嫉妒、哀伤、困惑的部分。这些情感是通往内在的重要道路。 10. 亲爱的你,或许多年以来,你都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父母的人生解决问题,你也有责任让他们开心,不让他们失望。 但实情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负担另一个人的人生,就像没有一个人可以为你的人生负责一样。 所以,你必须将父母的责任还给他们自己,他们得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负责。而当你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时,你也才有可能影响他们。 11.孩子的配合演出,也完美复制爸爸脆弱、逞强又压抑的样子,而孩子不会发现那些鄙视、小看他的话,其实大多说是爸爸讲给自己听的。 亲爱的孩子,我想对你说,这样不断讨父亲的欢心,却始终得不到父亲认同的你,真的格外令人心疼。 请试着拾回你的感觉与情感,你可以尽情地哭,尽情地笑,你不需要感到难为情,因为没有人可以要求你漠视或逃避自己的感受与情感。 请记得你是值得被珍视的,你的愤怒,你的伤心,你的痛苦,这些都值得被理解,这些也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的。你不用像小时候一样伤痕累累,才能搜集到过关的荣誉勋章,更不用赌气逞强,才能证明你够好、够行。你沮丧、低潮的姿态,无奈与叹息的样子,都是自然且会发生的。 找回这些姿态,接纳这些样子,完整了自己,也才能真正爱自己、爱别人。 12.情绪勒索 对于情绪勒索者来说,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成长经验或者生活中的沮丧、无力,没有能力面对与处理,于是,他们常用卸责的方式,将无法消化的沮丧、无力往外抛丢。抱怨别人做不好,做不到,不会想等等,试着制住被勒索者。 也因此,他们不太在乎消耗他人,也不珍惜别人为他妥协和牺牲,甚至认为对方是应该的、欠他的。如果对方不从,他们就羞辱对方,甚至声泪俱下,袒露弱处,以达到“要别人来解决自己人生困境”的目的。 哪几种人最容易被情绪勒索 自卑的人 过度负责任的人 贬抑自己的人 习惯压抑的人 过度同情他人的人 13. 某些孩子,性格较为优柔寡断,很容易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处理,从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他们往往活得小心翼翼,因为害怕违反父母的期待或要求,一旦违反,就会导致自己不被喜欢、被排斥,甚至被抛弃。 孩子的第二个自主和建立规矩的阶段,大约是六岁时,此时的孩子已经可以听得懂一些道理,所以建议父母在教导这个阶段的孩子时,必须对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件事不可以做”,而不是只情绪化地说:“你为什么要让我失望?”“我不要你了!你不是我家小孩。。。。”这种模糊的信息。 因为这种训斥的方式,会让孩子待在罪疚感里,他们只知道自己让父母不高兴了,但却无法以客观的信息来理解他们做错了什么事,以及父母为什么生气。 14.请记得“自我”是来源于你自己,是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 别人的意见或看法,请仅止于参考,别将他人对你的看法,像标签般,牢牢贴在自己身上。 因此,当他人对你说:“你很棒。”固然值得你开心。但当他人对你说“你很糟”“你真没用”时,也别就因此否定自己。 15.亲爱的你,或许多年以来,都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父母的人生解决问题,你也有责任让他们开心,不让他们失望。 但实情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负担另一个人的人生,就像是没有一个人可以为你的人生负责一样。 所以,你必须将父母的责任还给他们自己,他们得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负责。而当你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时,你也才有可能影响他们。 【在记忆深处,找到成长历程中的“心理匮乏感”,才能找回最有力量的自己】 那些过去没能释怀的事,没过去的坎,仍然躲在潜意识里影响你 让你在遇到挫折时,责备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坚强、不够争气”…… 但其实,这不是你的错: 从小被迫在父母间选边站,长大后便会成为“掌控型的大人” 从小总被否定,不许有自己的想法,长大后成为“逃避感情型”的大人 从小被教育“做人对事要忍让、牺牲”,长大后成为“情绪勒索型的大人 从小孤单,未被足够爱过,长大后成为“别人拒绝前,先拒绝别人的大人” …… 就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的一生都在弥补过去的缺失。” ★【资深心理治疗师化身心灵捕手,全面还原你被情绪加工过的成长记忆,带你重塑内心,提升人生格局】 你心灵深处的纠结、迷茫和隐痛,将被具象成27个心理故事 让一切美好回到你的内心 给自己一次精神上的冒险和进步 关于内心的重塑,美好人生的宣言 全面提升人生格局的心理学 缺自信,缺耐力,缺韧性,缺安全感,缺爱…… 没关系,缺多少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