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读懂世界史

3天读懂世界史
作者: (日)樱井清彦|译者:李伟
出版社: 南海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30
折扣购买: 3天读懂世界史
ISBN: 9787544249706

作者简介

樱井清彦 *本考古学家。1922年出生于东京,194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历史学系。曾任早稻田大学教授,现任昭和女子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 作者专*比较考古学,除了研究木乃伊、*本北方文化外,还在中国、西亚、东南亚各地从事考古挖掘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挖掘木乃伊》《世界大遗迹·尼罗河陵寝及神殿》等多本著作。

内容简介

农业的起源 远古的人类生活在连续的冰河期,环境极其严酷。他们依靠狩 猎、打鱼、采集野果生活,食物供给不稳定,经常处于饥饿状态。 *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后,地球渐渐变暖,同时变得干燥,人类 就开始将植物种子播撒在田里。从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 农业开始在世界各地发展。而人类也从四处奔波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英语中的“文化”一词就源于拉丁语的“耕作”。 据说,农业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安纳托利亚南部的叙利亚、 巴勒斯坦一带“肥沃的新月地区”。但实际上,农业在世界各地呈多 元性的发展态势。的确,在以种植小麦为主的西亚,农耕文化蓬勃 发展并扩散到各地;印度、东南亚以水稻及芋头为主;美洲大陆则 以玉米、马铃薯为主要作物。 此时,人们也开始将牛羊家畜化,发展畜牧业,劳动工具也进 步了。以前的石器工具很难切断植物纤维,为了把石头磨得*加锋利, 磨制石器的技术产生了;而为了煮食及贮存食物,制作陶器的技术 也发达起来。历史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 城邦的产生 初期的农耕**依赖雨水,且不施肥,属于自然耕作法。而随 着农耕的发展,人们与土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开始出现以血缘关 系为主的定居形态。 约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出现了 大规模的灌溉农业,粮食产量快速增加,并带动了人口增长。于是, 人们开始开垦土地。由此,因血缘关系相互依存的小村落渐渐发展 成大村落。约公元前3000年,城邦出现了。 城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都以祭拜丰收之神(大地之神)的 神殿为中心,周围筑着城墙,里面住着祭司、商人、战士和工匠。 这些人不从事农业,而是主持**仪式或进行贸易,但和农业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城邦出现后,铜、青铜等金属的使用*加频繁, 主要用来制造**。另外,这一时期贫富差距扩大,阶级产生。 真的只有“四大文明”吗 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与大河有紧密联系。可是,考古发现,有 些文明与河流无关,所以考古学正在改写历史。 文明始于大河的眷顾 所谓四大文明,是指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在欧 亚大陆及非洲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四个文明。分别是两河流域的古巴 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 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古文明。其中,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有 时被合称为“近东文明”。 虽然四大文明的发祥地都是温暖且少雨的干燥地区,但大河带 来的肥沃土壤及水源,使得农业蓬勃发展。 大河为该地区带来丰富的资源,但也经常造成水灾,这对于文 明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为必须有很大的权力才能调度人们从事灌 溉、治水等重大工程。于是不久之后,城市中就出现一个站在权力 **的“王”。 没有大河也能孕育文明 *近,世界史的教科书里会介绍各种古代文明。例如,美洲新 大陆产生的古代墨西哥文明及安第斯文明。 约公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及安第斯山脉中,人 类就开始栽种植物;公元前1000年出现了城市及神殿。 旧大陆中文明的发展也备*瞩目。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