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19.60
折扣购买: 赞辅天地 : 朱熹生态伦理简论
ISBN: 9787218141497
乐爱国,男,1955年生,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复旦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出版著作:《20世纪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2017)、《朱熹〈中庸〉学阐释》(2016)、《儒学与科技文明》(2015)、《走进大自然的宋代大儒:朱熹的自然研究》(2014)、《为天地立心:张载自然观》(2013)、《中国道教伦理思想史稿》(2010)、《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2010)、《宋代的儒学与科学》(2007)、《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2006)、《道教生态学》(2005)、《管子的科技思想》(2004)、《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2002)、《王廷相评传》(1998)等。
第一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则是现代生态学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一生态问题也是当代社会极为重要且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然而,在中国古代,由于“天人合一”中的“天”具有多重含义,或是指自然之天,或是指超自然的人格化的天,因而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在朱熹的学术思想中,“天”较多地被看作是自然之天,而且天人一源、天人一理、天人一心,因此,“天人合一”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内涵,具有现代生态学的意义。 一、天人一源:太极阴阳 先秦孔孟儒家重视人,讲人道。战国时期的儒家,把人与天、人道与天道结合起来讨论。思孟学派所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荀子较多讲天人相分,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又讲“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解释《周易》而形成的《易传》则把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改造道教的《无极图》而有《太极图》,并根据《易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对《太极图》作了解说,撰《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太极通过自身的动静而化生出阴阳之气,阴阳的相互作用而化生五行之气,阴阳五行相互作用而化生万物,以至于变化无穷。这样就建构了一个以太极为起源并由此产生出阴阳五行进而化生人与万物的宇宙图式。与周敦颐一样,同一时期的邵雍也建构了一个以太极为本原并由此产生出阴阳进而化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阴阳最终归于太极的宇宙图式,而且还进一步描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具体过程。 朱熹学术最大的特点在于讲“理”。早在宋乾道二年(1166年),他所撰《吕氏大学解》就引述程颐所说的“凡一物上有一理,物之微者亦有理”“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小而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并指出:“程子之为是言也,特以明夫理之所在,无间于大小精粗而已”。还说:“伊川之说,正谓物各有理,事至物来,随其理而应之,则事事物物无不各得其理之所当然者。”在这里,朱熹继承程颐的“一物上有一理”“物之所以然”,进一步讲“物各有理”“理之所当然者”。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理”,不只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之理,同时也是人的心性之理,甚至也是自然事物之所以然的道理。 梳理总结我国各地方历史时期生态文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为人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提供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 为中国的生态治理横向增加研究覆盖面,纵向提高研究深度,具有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