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红色阅读书系 龙华英烈故事集
作者简介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以下简称龙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廉政教育基地、“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线下课堂暨红色动漫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安葬着包括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以及集体遇难的龙华24烈士等1700多位革命英烈。近年来,龙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革命烈士纪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红色文化传播地”建设目标,高标准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开展英烈褒扬纪念活动、高水平推进英烈研究及成果转化,在发扬红色传统,加强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容简介
有这样一本日记,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史上的重要时刻;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一生高举起共产党人的旗帜。 他就是俞秀松,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1920 年8 月22 日,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 号成立。团组织成立后,俞秀松担当起了发展组织、对团员和进步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在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中藏有俞秀松于1920 年6 月至7月写的日记,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本日记很轻,小小的一本,算上封面总共才62 页;但它却又很重,因为它在其中记载了一个改变时代的历史重要节点——1920 年6 月28 日。正是俞秀松的日记,将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事实完整地记录下来,也成为了中共党史里至关重要的珍贵文件。 俞秀松在日记中记载着:“1920 年6月27 日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里去。这篇宣言原是德语, 现在一时找不到了, 所以用英、俄、日三国的译文来校对。”后来他在第二天日记中又写道:“1920 年6 月28 日,9 点到独秀家,将望道翻译 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谈些翻译书的事,总该精细……”我们从这本日记上可以了解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由陈望道所译,并且是采用了英、俄、日三国的译文来校对完成的。除了体现当时革命先辈学风严谨外,还能从中看出当时他们对《共产党宣言》的重视。随着《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出版,千千万万的大众都从中尝到了真理的甘甜,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破空而出、蓬勃发展,星星之火点燃了神州大地。 可能有人会问:这本日记是如何被发现的? 1991 年的某一天,浙江诸暨的一个小山村,俞秀松的妹妹在打扫柴房的时候,发现角落里有一个破旧的竹篮,篮子上落着一层厚厚的尘土,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她随手把篮子丢到了门口,忽然一本破旧的小册子映入眼帘。她赶忙捡起小册子,当她看见小册子上的文字时,眼眶湿润了,因为这正是她那位早已为革命献身的大哥——俞秀松的亲笔字迹。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听说此事后,在第一时间征集到了这件珍贵文物。俞秀松的后人俞敏先生深情地说:“父亲作为烈士,他的遗物只有放在你们这里,才是最恰当的。”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奔流向前,如今再读俞秀松的这本日记,它不仅仅只是一本简单的个人日记,它是映射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一星烛火。它用只言片语,传述着不可忘却的记忆,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共产主义精神,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昂首高歌,一路前行!一批批共产党员和群众在日记前驻足观看,聆听着历史的声音。一批批青少年在展柜前仰望先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俞秀松的这本日记曾一度被历史的尘灰掩盖,但最终绽放光芒,引导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让青少年深刻认识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先烈的理想和信仰,传承和发扬先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