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集
作者简介
曾敏之,男,1917年10月生,祖籍广东梅县,现代**作家、报人。先后出版散文、杂文、随笔、学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等方面著作三十多部。 曾敏之上世纪30年代于广州半工半读并开始文艺创作。1942年起任《大公报》记者,投身于抗战,奔赴战地采访。1946年发表长文《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引起一时轰动。 建国后,曾任教于暨南大学中文系,任现代文学、写作教学教研室主任。同时担任同济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社科院兼职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上世纪70年代,调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文汇出版社总编辑。居港期间,组建香港作家联会并任创会会长,任《香港作家》文学杂志社社长,致力于推动香港文学及世界华文文学繁荣。2002年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2003年7月香港特区**授予曾敏之荣誉勋章,表彰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及推广中国现代文学所做的杰出贡献。
内容简介
谈青史 《红楼梦》描写林黛玉的潇湘馆,悬挂有一副楹 联,上写着——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空 楹联虽只十字,内涵却具丰富的人文哲理,也反 映了林黛玉对人生、对历史的一种理解与感慨之情。 可不是么?明月是在永恒运转,长可伴绿窗而皎洁映入 ,可是人世的悲欢离合却是不可避免的,也反证绿窗 明月所照的对象不一定是眼前的人了。至于青**的 人物呢?却也如初唐诗人陈子昂所形容的:“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林黛玉之感怀身世,怎能不对着绿窗映入的明月 而唏嘘垂泪呢? 不过,话得说回来,自从古代以青青竹简记事, 形成史籍以来,历史就以青史之名定位,给历史献以 桂冠,给人物戴上花环,青史一词也令人以追求“青 史名标”或“名垂青史”为*高荣誉了。 从中国的史籍看,儒家是强调“大人”、“君子 ”的历史作用的,以英雄史观为他们定性为青**的 人物。而君子所具备的条件呢?《荀子》分析为“故君 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 ,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 ,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倒,夫是之谓诚君子”。以这 样的修身率道以应世治国,是可垂名于青史的。但是 法家的韩非却强调“势”的重要,他在《韩非·难势 》中认为决定历史的进步,是政治、教化、经济…… 所形成的时势之功,是“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物质作 用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凡能达成这样的境界, 不论个人或**,都有青史名标的美誉。因而“文景 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管仲、魏征 、范仲淹……均史绩流传。可见韩非的青史观与儒家 所持者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因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提起青史留名,还是倾向于以人事为主的。司马迁 在《史记》中就以“砥行立名,附青云之士以施于后 世”。 正因为要“砥行立名,附青云之士以施于后世” ,于是自古迄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莫不重视历史记 载的功过是非。《左传》提到《春秋》之义:“微而 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 ,是以君子贵之。”所谓君子贵之,就是历来知识分 子**敏感于历史的作用,出现了封建时代有人抛弃 高官厚禄,甘愿终身从事修史事业,以著作附青云之 士而垂名后世,例如唐代的刘知几、宋代的司马光以 至乾嘉时代的王鸣盛、钱大昕、赵冀、章学诚……都 是辞官不做而潜心于历史的,因之《史通》、《资治 通鉴》、《十七史商榷》、《续文献通考》、《通志 》、《廿二史札记》、《文史通义》等著述都传于后 世,这些史学家也成为青史名标的人物。 提青史,也要警惕有弄虚作伪的人物篡改历史的 勾当,需要辨其真伪。刘知几特别指出在“舞词弄札 ,饰非文过”,“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 “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籍为私惠 ”,“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对这类丑恶行为 ,“应予唾弃”(引文见《史通》)。由于历史可以惩 恶,可以扬善,真有借鉴垂训作用及意义,历代统治 者都想取得**美名。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记。是说西 晋时代有一位*事家羊祜,才兼文武,有功于当代, 一度都督荆州诸*事,镇襄阳,常于春秋佳*偕幕僚 、文士游于风景佳*的岘山,对着如画风光,忽然怆 然流涕,向同游者慨叹名不能久享,身后一切会泯灭 无闻。后来继他都督荆州的杜预,特为羊祜在岘山立 碑以纪念他的功绩,名为“堕泪碑”。而杜预自己也 预刻碑文,沉于岘山之下,以待后世发掘出来也名垂 青史。由这个故事,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写了一首律诗 以记感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可见,青史是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向往以求的,文 天祥*怀慨激昂唱出了他的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历史进程已到了当代,青史之词是仍萦绕于人心 的,有心人正冀求名垂青史,怎样能求到呢?要拭目以 观察其言行了。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