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文史稿(精)

中国古代水文史稿(精)
作者: 刘国纬//何海|责编:周丹//黄海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99.00
折扣价: 157.21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水文史稿(精)
ISBN: 978703070521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大禹治水考
  1.1 引言
  在编撰于春秋时期的《诗经 商颂 长发》中,首次提出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成为 300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佳话。在中国古代史中,夏朝被认为是中华第一个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缔造者。然而,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 841年,关于兴起于公元前 2000年前后的夏朝及其缔造者大禹,并无当时的文字记载。因此,是否有大禹其人,是否有大禹治水,甚至是否有夏朝,成为事关中华 5000年文明史的重大课题,历史学家们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辛的研究。
  笔者在关于中国古代水文的研究中,涉及了大禹治水及其相关问题,并为其深深吸引,希望了解其究竟,于是也进行了学习和思考。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①是否有大禹其人?②在距今 4000年前后的大禹时代,是否有传说那样严重的大洪水?③在距今 4000年前后的大禹时代,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期向青铜器时期过渡的时期,是否具有支持大禹治水的社会生产力?④倘若上述三个问题确有答案,那么大禹治水的地域和治水活动是怎样的?在进行这些问题的学习和思考时,主要依据古文献、考古材料,以及天文、地理、古气候等学科相关研究成果,注意了这些材料的原始性、权威性和多种材料的彼此印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笔者并未在新材料、新事实方面有任何贡献,所写出的文字,只不过是从水利工作者的角度,对现有大量文献、论著进行学习、消化、思考后的粗浅认知,作为与有兴趣的朋友交流而已。但即使如此,也深感“大禹治水”这四个字的内涵是何等丰富和探究之艰辛。
  大禹治水是 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历代治水人的楷模。虽然仍有许多史实有待科学、清晰地阐述,但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和多学科、新技术的参与,大禹治水的伟大史实一定会浩然展现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1.2 中华民族之形成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缔造者,因此在论述大禹治水之前,简要阐述中华民族之形成是很有必要的。
  回顾人类文明史,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大致是沿着原始群体 —氏族—部落联盟 —部族—民族这样的进程。在距今约 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部族大致可以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个集团,以及高阳族群和祝融族群[1]。
  1.2.1 华夏集团
  华夏集团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及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由黄帝、炎帝两个大族群和高阳、祝融两个较小族群组成。
  黄帝族群发祥地在今陕西黄土高原一带,包括陕西北部的崆峒山,甘肃省镇原县一带,因居于古姬水畔而得姬姓。炎帝族群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河上游,因居于古姜水畔而得姜姓。此后两部族各有一部分逐渐向东迁移。炎帝族群沿着渭水、黄河南岸迁移,一直发展到今河南及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域。黄帝族群顺着北洛水、渭水及黄河北岸,沿着中条山、太行山脉迁移,直到今天津蓟州、北京地域。两族群在东迁的沿途,都留下了一些部落,并在后来形成若干较小的国家。
  1.2.2 东夷集团
  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北部,西至河南省东部,南至安徽省中部,东至东海之滨。东夷集团由太皞 [hào]、少皞和蚩尤三大部族组成,但主体是蚩尤部族。
  1.2.3 苗蛮集团
  苗蛮集团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并迤北到河南省西部的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一带。苗蛮集团由三苗、伏羲与女娲、驩兜 [huān dōu]部族组成,但以三苗氏为主体。
  1.2.4 高阳族群与祝融族群
  这是两个构成比较复杂的族群。徐旭生 [1]认为:高阳族群是华夏集团的部分族群逐渐向东延伸,与东部的东夷族群相互交流、融合形成的独立族群,其领袖人物有高阳氏(颛顼 [zhuān xū])、有虞氏(帝舜)、商人;祝融族群是华夏集团的部分族群逐渐向南渗透,与南方的苗蛮集团建立密切联系形成的独立族群,其领袖为祝融。一般历史学者把高阳族群和祝融族群归属为华夏集团。
  上述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的地理分布大体如图 1-1。
  图1-1 华夏、东夷、苗蛮集团分布图(自徐旭生《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第 74页图)
  1.2.5 族群融合与五帝传承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三大集团相互斗争,相互交流。
  其间,最重要的两场战争是:①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与以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集团的涿鹿之战,即“黄帝战蚩尤”,黄帝歼灭蚩尤、太皞、少皞,实现了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融合。②华夏集团与三苗之战,历经尧、舜、禹三代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最后以“禹伐三苗”取得胜利,实现了华夏与东夷、苗蛮三大集团的融合并逐渐固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并由此开始了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五帝传承 [2](图 1-2)。
  图 1-2 古史传说时代的五帝(黑实线表示血统传递,红实线表示五帝传承)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五帝时期尚无文字纪年,上述五帝及其传承是历史学家们根据中国的古代传说研判形成的,因此,这一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中被列为传说时代。关于传说时代历史的可信度,将在本章“余论”部分予以讨论。
  1.3 夏朝的兴起与大禹其人
  1.3.1 夏朝的兴起
  1.3.1.1 夏朝兴起的年代
  在中国古代史中,夏朝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然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有文字纪年的朝代为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年[3],由此往前就没有文字纪年了。因此,夏朝是否存在,若存在则何时兴起、何时结束,便成为中外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学术问题。
  鉴于夏朝的兴起及其纪年对于确立 5000年中华文明有着重大意义,我国在第九个五年计划( 1996~2000年)中,将“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重大课题,组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关专家进行联合研究,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 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下简称《简本》)[3]。
  《简本》的结论是:夏朝兴起于公元前 2070年,结束于公元前 1600年,经历了 17代王,历时 471年,如表 1-1。
  1.3.1.2 夏朝纪年的考证
  在上述夏朝年表中,夏朝历时 471年是根据《太平御览》卷八十二 [4]引《古本竹书纪年》 [5]确定的,夏朝结束的年代应是继其后的商代元年,因而从商代元年上溯 471年,即可推得夏朝兴起的年代。据此,要考证夏朝的纪年,必须首先考证《太平御览》、《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内容的可靠性和确立商代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