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寻思录(第3辑触摸中国商业文明的时代脉搏)
作者简介
秦朔,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朋友圈(Chin@Moments)新媒体平台创始人。曾任《南风窗》总编辑、《**财经*报》总编辑、**财经总经理。曾被《中国青年》杂志评为“可能影响21世纪的100位中国青年”。著有《会见基金**》、《大变局——中国民间企业的崛起与变革》、《大脑风暴——文化工业探寻》、《传播成功学》、《感动中国》、《美国秀》、《告别GDP崇拜》等作品。 秦朔朋友圈是一个新媒体与专业服务品牌,包括微信公号、微博、视频节目、音频节目等。内容聚焦于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关注重点为**和中国财经商业热点、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明创造、商业文明探索等。
内容简介
40年*重要的四个字:顺天应人 1978年,我10岁,2018年,我50岁。2018年这一年里 *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精神的角度,向我 所经历的这个时代致敬。我访问了很多时代的见证者,也 书写了中国企业家精神40年。 每个人都有对历史的评价权,无数人的感*就像无数 斑斓的颜色,一点一滴,汇聚成大时代的图景。它和天空 一样辽阔,和海洋一样幽深,和原野上燃烧的火焰一样热 烈,和连绵不断的山脉一样凝重。它不是一种滋味,而是 万千种滋味,让我们百感交集。 从哪里写起呢?就从几个小故事开始吧。**个故事 :裁员与工资清算 我要说的**个故事,是总部在深圳蛇口的中国** 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总裁 麦伯良告诉我的。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批大学生 ,从华南工学院(**的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分到蛇 口工业区,再下分到中国*早的合资企业之一中集担任技 术员。 麦伯良很有能力,性格豪爽,没两年就建立起了自己 的威信。他特别能和普通工人打成一片,工人们常帮他维 修来自德国的二手机器。工人和资方关系紧张时,资方就 让他出面,几瓶啤酒下肚,原来解决不了的摩擦就会消停 下来。 1986年春天,因为外方的经营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要 求,亏损严重。中集决定停产,并将员工从330人裁员到59 人。这大概是特区首例大裁员。中集是中外合资企业试点 ,员工都是从各地的国有企业调过来的,是正式的产业工 人,不像有土地的农民工,万一企业不行了还可以回到土 地上。当时26岁的麦伯良是生产技术部经理。也许是因为 他和工人关系好,公司让他作为清算代表处理裁员事务。 那是他永远难忘的**,小小的办公室内外,前前后后挤 了100多号工人,再不是修设备、喝啤酒了,而是清算工资 。 “平时称兄道弟,从来没翻过脸、吵过架,那天突然 成了对立面,为清算的金额讨价还价。他们觉得不公平, 吵得一塌糊涂,过去*帮我的几个好弟兄也不帮我了。” 麦伯良忙了**,把每个人该分的钱分到位,再安抚 一番,总算处理完毕。他回忆说:“那时我并不懂企业管 理,也不懂经济学,而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普遍的人 性。大家为分配争吵,不是人不好,觉悟不高,因为人的 本性就是利己的,谁都在乎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不是书上 能教你的,不亲自经历也很难体会到,但那**,我真的 明A了,你无法让大多数人牺牲个人利益,去成就企业的、 **的、民族的利益。相反,满足个人的‘利己’需求, 设计一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机制,大家才能抱团打 天下,‘革命加拼命’,共同奔事业。” 在中集后来一步步成为多个细分领域的世界**的道 路上,共同事业、利益贴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了重要 作用。中集的董事会给管理层下达经营指标,在超过目标 的利润中有一定比例的分享权,完不成任务则处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