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力量(媒体人眼中的科学与科学家)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奖走过60年 张文静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召开,颁发了包括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内的5项国家级 科研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由42个科研项目摘 得,“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模式”项目获得唯一的一等奖。 此次评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可能少有人知 道,今年距离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当时称作“中国 科学院科学奖金”)颁发恰好60年。 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发展历程 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评选结果 公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国家 科学奖金。当年共有34项成果获奖,其中,华罗庚、 吴文俊和钱学森三位科学家获得一等奖。该奖虽然由 中国科学院组织评审,但实际上面向全国科技界,因 此,后来被迫认为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首届之后评 奖中断,直到1982年举办第二届。从1987年举办第三 届开始,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到1999年之后改为每 年评选颁发一次。 60年的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奖见证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科学发展的历程和变化。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 等奖获奖项目均为独立完成人,此后颁发的一等奖奖 项绝大多数都是集体成果,包括1982年获奖的“人工 全合成牛胰岛素”“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 ”等项目。其中,研究团队最为浩大的获奖项目之一 当属2009年获一等奖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该项目由四代科学家历经45年完成,参与研究的单位 有146个,作者312位,绘图人员达到164位。本次获 奖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组也有着270余人的庞大 团队。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看来,这 种现象体现着整个科学研究方式发生的变化。“从小 科学到大科学,从精英的科学到大众的科学。”王扬 宗说,“如今,大规模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人员和 经费也更充足。”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对 此表示赞同:“随着专业细分程度逐渐增强和科学问 题愈加复杂,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项目合作加 强、研有团队蛮得庞大就成为一种趋势。” 让同行评议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把回归推荐制作 为一条主线,在拓宽推荐渠道的同时,强化推荐主体 责任。本届评审明确要求推荐意见、项目介绍和客观 评价内容必须由推荐方如实出具,其他内容现阶段虽 然可以由完成人等提供,但也必须由推荐方审查并承 诺对真实性负责,推荐单位和专家原则上要亲自参加 答辩。 “推荐制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越来越成为共识。” 李真真说,“它能规避自报评奖的弊端,在入口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