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传奇/书立方

盗墓传奇/书立方
作者: 书立方编委会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1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盗墓传奇/书立方
ISBN: 978722901950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吸引盗墓者的“封树” 正如现实社会中人们占有财富的差异,在死后的世界——墓葬中也有着 明显的等级贫富分化。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往往绵延数千米,封土耸立如同 山峦。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墓葬多为土坑墓,墓室周围有长的斜坡形墓道 ,墓道的数量便是墓葬等级的象征。等级最高的墓葬有四条墓遭,即墓葬每 侧各有一条墓道,次一等级的墓葬有两条墓道,再次的则有一条墓道。这种 有墓道的墓葬的主人一般都是贵族,墓葬规模都很大。 春秋晚期,墓葬的顶部开始出现封树。顾名思义,“封树”就是在墓葬 顶堆积封土和种植树木。但是,并不是所有墓葬都可以封树,只有那些等级 高、规模大的贵族墓葬才有封树。那些远远望去巍峨恢弘的封土昭示着墓主 人生前的显赫,也昭示着这座墓葬中有珍稀宝物。 秦汉时期的墓葬与前代相比显然更加奢华。从战国时开始,诸侯陵墓的 周围都要修建陵园。汉高祖刘邦与其妻吕后的陵园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 900米,四面夯筑围墙,陪葬冢70余个,陪葬坑11个,功臣旧部陪侍于地下 ,宛如一个冥界的大汉王朝。这样气势恢弘的陵墓自然令人望而生畏,可这 也无疑是“露富于人”。不仅仅是帝王陵墓,汉代其他高规格墓葬也都构造 复杂,墓葬中不仅有放置棺椁的墓室,还有模仿人间的耳室、附属建筑,甚 至厕所等,这便是古代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的形制趋于同化,高等级墓葬摒弃了前代复杂的 结构,即便是帝陵也只有一条长斜坡墓道连接着墓室和地面世界。但是在地 表,墓葬的上方仍旧耸立着高大的封土堆,还有封土两旁栩栩如的石像生。 唐代之后的墓葬形制进一步简化,但这并不代表墓葬规格降低了,恰恰 相反,随着儒家礼法的逐步发展和神化,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也逐渐完善, 越发繁缛。通过墓葬,我们也仅仅窥探了丧葬文化的冰山一角,但仅仅如此 ,也足以令我们感叹盛世墓葬的奢华。 走过宋元,至今我们仍能目睹明清两代帝陵的风采,暮雨夕阳之后,徜 徉在明清两代帝王陵园,每个人都会不禁感慨它们的凝重与威仪。稀世奇珍 百宝箱:棺椁 棺椁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棺,就是盛殓墓主人的 贴身葬具,椁是套在棺外的可以放置随葬品的葬具。一般来说,每座单人墓 ,棺只能有一具,椁却可以有很多重。从材质方面来看,早期棺椁多数为木 质,稍晚时石质的葬具也很流行。 作为丧葬制度的重要环节,棺椁的数量与礼制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对棺 椁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不按规定下葬棺椁,就是僭越。据《札记·檀弓上 》记载“天子之棺四重”,汉代郑玄在《注》中认为“诸公三重,诸侯再重 ,大夫一重,士不重”。 到了汉代,一种独特的葬具产生并发展起来,这就是“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在汉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葬具,苏林为《汉书》作注解释“ 黄肠题凑”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日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日题凑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北京大葆台汉墓惊现文献中记载的“黄肠题凑”, 墓葬后室外侧的两圈回廊之间有一道由长约90厘米,截面宽、高都为10厘米 的木枋紧密堆垒而成的木墙。经测定,木枋由黄心柏木做成,恰恰符合文献 中关于“黄肠题凑”的记载。 汉代之后的魏晋隋唐,乃至后来的宋元明时代,一种仿实物的石质葬具 逐渐流行起来。这种石质葬具可以是容身的棺,也可以是棺外的椁。石质棺 椁上雕刻着线条流畅的图案。一些等级较高的墓葬甚至将石椁雕成宫殿的形 状,以寓意死者死后仍能居住在宫殿之中。 这些或代表礼仪制度,或反映现实生活的葬具中曾经装满了珍贵的随葬 品,它们就像百宝箱一样装载着墓主人生前和死后的财富。盗墓者的终极目 标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厚葬的习俗,似乎只有价值丰厚的随葬品才能寄托生 者对死者的哀悼,显示死者生前身后的尊荣,很多人劬劳一世,为的只是死 后的风光一葬。 先秦时代的高等级墓葬都要随葬青铜礼器,这不仅仅是财富的标志,更 是等级礼法的规定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 五,元士三”,这种限定列鼎数目的制度便是为了。辨等列、明尊卑”。在 古代,青铜器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先秦的人们将这最重要的财富毫不吝惜 地留给了长眠地下的人。 汉代以后,随葬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并日渐世俗化,那些日常生活中常 见的必需品和贵重物品成了随葬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著名的河北满城 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做工精巧、质地贵重的随葬品,如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 杯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夫妇随身而葬的金缕玉衣。其中墓主人刘 胜的玉衣全长1.88米,共使用玉片2498片,而连接玉片所使用的金丝共重 1100克左右,刘胜妻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使用了2160片玉片以及重约 700克的黄金,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盛唐的繁荣景象,后人们仅凭想象便已心驰神往。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中 不仅有精美的陶瓷器和做工精巧的丝织锦绣,甚至还有价值昂贵的金银器, 尽显盛世气象。 明定陵是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寝,也是唯一一座经科学发掘的帝 陵。开启陵墓之门,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宝物尽收眼底:琳琅满目的珠宝、 巧夺天工的手工制品,还有那件价值连城、重逾800克的翼善金冠,洋洋大 观,尽显帝王豪奢。 随葬丰厚的物品,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传统,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厚葬之 风。如北方的契丹民族,在其规模不大的墓葬中,往往会出现数以百计的贵 重金属饰品和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瓷器。因为,作为马背民族的契丹人, 他们生活的流动性很强,因此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凝重厚实的礼器,也不是精 巧易碎的瓷器,而是随身佩戴的装饰品。因此,契丹人将最贵重的金、银打 造成美轮美奂的装饰品,当装饰品的主人死去后,这些装饰品自然也陪同他 们长眠地下。P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