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解红楼梦(上下)](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819/01/20200819014254855.jpg)
出版社: 上海古籍
原售价: 149.00
折扣价: 96.90
折扣购买: 禅解红楼梦(上下)
ISBN: 9787532591190
(一)《红楼梦》的基本套路 读一本悬疑小说,咱们不需要知道它的基本套路,只 需要被作者牵着鼻子走,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 最后熬几个通宵,终于真相大白即可。但是,要读《红楼 梦》,你得知道它的基本套路,否则,被作者牵着鼻子, 绕来绕去,绕晕了,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啥。自从《红 楼梦》问世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已经绕了N年,还是公 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道曹雪芹葫芦里到底卖的是 什么药。 民国以前,红学算冷门,民国以后就热闹了,出现了 索隐、考证、文学批评等诸多派别,蔚为大观。这些派别 的观点,我觉得都没有问题,至少,他们从《红楼梦》里 得到启示了,得到消遣了,不是挺好的么? 不过,要是《红楼梦》就只有这些解读的话,还是不 免让人有点遗憾的。这就是《禅解红楼梦》写作的缘起。 本书的“禅解”,是按照原着行文次序,解读完120回 的。 解读古人的东西,最容易的是“六经注我”,也就是 天马行空那种套路,解读者先设定一个前提,然后随手从 原着里一拈,当作证据,你看,原着就是我说的那样吧? 然后,再东拈西拈,不顾前后,甚至断章取义,一本解读 的书就出来了,而且刚好符合他的预定前提,于是,前提 就成了结论。这种套路,至少宋朝的时候就开始玩了,碰 到自己弄不通的地方,就怀疑原着有问题甚至是伪作,民 国的时候开始流行,到文革的时候登峰造极,现在学术界 称这种套路为“立场优先”。 解读古书,比较难的套路是什么呢?就是尊重原着本 身的行文逻辑。拿《红楼梦》来说,回与回之间,上一个 情节跟下一个情节之间,逻辑关系是怎样的?难道真的只 是日常生活的流水账?如果是日常生活的流水账,那为什 么主角的年龄七颠八倒的,甚至按照小说提供的描述,现 代人连贾府的准确地图,都绘不出来一个?进一步说,为 什么安排一个跟贾宝玉一模一样的“甄宝玉”,他爸爸叫 “甄应嘉”,平时不露面,特定时刻才现身? 钻到细枝末节里,不统观全局的逻辑结构,这在过去 的几千年里,是除了佛经以外,人类文化领域的常见现象 ,外国也差不多。孔孟是最明显的,《论语》基本上被解 成了一部杂乱无章的语录汇编,《大学》《中庸》都成了 格言警句集锦,后人编了《菜根谭》《增广贤文》以后, 愈发让人觉得儒典就是一系列道德箴言。朱子解的《四书 》,明确叫“章句集注”,再看一看他在注解《中庸》时 经常使用的“承上章以起下章”“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 言以明之”“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 此章之意”之类的说法,就可以知道他对于《中庸》的主 体部分,在结构上的理解有多么模糊了。老庄没那么严重 ,但总体上也被围绕着“清静”“避世”这个预定的主题 ,提炼成了一系列醒世录。外国的《圣经·旧约》部分, 尤其是前面几篇(这往往是一部圣贤经典的精华),篇与 篇之间,每一篇的情节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好像也没 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引用其中的格言警句、或者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