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新绎](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422/02/20220422025259380.jpg)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30
折扣购买: 贞观政要新绎
ISBN: 9787514236842
韩昇,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研究员。通过生物遗传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联合研究,首次成功找到曹操宗族基因,走出了文理科合作研究中国历史的新路子,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及教学大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9世纪北方民族谱系研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盛唐的背影》《寻找曹操》和《风云唐太宗》等多个系列节目。出版《从封建到大一统》《隋文帝传》《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海东集》《盛唐的背影》《史家说史:苍茫隋唐路》《正仓院》《盛唐格局:唐太宗的国家治理》等著作十余部。讲述中国传统家训与教育的专著《良训传家》,荣获中国文津图书奖。翻译了号称日本汉学研究巅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出版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多篇。主要研究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 王艳,女,1995年生,安徽濉溪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古代东亚关系史,已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出版译著《则天武后》。
国策大转型 【原文】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徵从容论自古治政得失,因曰:“当今天下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治。”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治,思治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治,宁可造次而望乎?”徵曰:“此据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理,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为然。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之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理而不能,岂能理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治。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残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淳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矣。 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贞观政要·政体》) 【注释】 ①贞观: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自贞观元年(627)正月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共行用 23年。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率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一众心腹,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等,史称“玄武门之变”。六月初七,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此处的“七年”多个版本写作“四年”,《资治通鉴》亦系此事于贞观四年(630)。结合后文太宗言“贞观初”,此事发生在贞观四年(630)的可能性更大。 ②秘书监:官名。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始置,掌禁中图书秘记,故曰秘书,秩六百石,属太常。三国魏文帝黄初中,分秘书立中书,因置监、令,初属少府,明帝时不复属。至晋武帝,又以秘书并入中书省。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外置秘书寺,长官为秘书监,综理经籍并掌中外三阁图书。南朝梁时改称秘书省,与尚书、中书、门下、集书合为五省,秘书监增秩二千石,品第三。之后历代相沿,名秩数易。唐武德初复改称秘书监,从三品。龙朔二年(662)改称兰台太史,咸亨元年(670)复旧。天授初改称麟台监,神龙元年(705)复旧。 ③魏徵:字玄成,魏郡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孤贫,曾出家为道士。大业末年投奔李密,典书记。李密败后,随之降唐,自请安抚山东,劝降徐世 。一度为窦建德所俘,署为起居舍人。建德败后再次入唐,为隐太子李建成所重,授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归入太宗麾下,引为詹事主簿。太宗践祚,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受命安抚河北,寻迁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并主持整理校定禁中书籍。贞观七年(633),迁侍中,掌门下省事。同年以领衔修撰各朝史书成,进封郑国公。魏徵为人正直,以直言敢谏著称,与太宗君臣相得。贞观十七年(643)卒,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④ 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典出《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圣明之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死刑了。胜残:使残暴之人不作恶。去杀:不用死刑。 ⑤ 封德彝:本名封伦,字德彝,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太子太保封隆之之孙,隋通州刺史封子绣之子。自幼智识过人,开皇末年随杨素征江南、营仁寿宫,受其举荐,拜内史舍人。大业年间攀附虞世基,为虎作伥,使得隋政日坏。后随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士及投降唐高祖李渊,拜内史舍人,寻迁内史侍郎。数从太宗征讨,屡立战功,得高祖、太宗赏识,屡迁高官,位至宰相。贞观元年(627)卒,年六十,册赠司空,谥曰“明”。卒后数年,其生前私下支持隐太子李建成事发,贞观十七年(643),诏改谥号为“缪”,黜赠官,削所食实封。 ⑥ 三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三个王朝夏、商、周的合称。 ⑦ 五帝、三王:五帝指传说中的五位古代帝王,有多种说法,唐代较常用的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⑧ 黄帝:上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一说姬姓,一说公孙姓,名轩辕。在位期间,修德振兵,教农抚民,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皆取得胜利,被各部落尊为继神农氏之后的联盟首领。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一起被尊为华夏始祖。 ⑨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酋长。传言有兄弟81 人,皆铜头铁额,骁勇善战。蚩尤性格凶暴,为黄帝所讨伐,双方战于涿鹿之野,蚩尤战败被杀。黄帝由此统一了各个部落。 ⑩ 九黎:上古时代的一个部落联盟,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首领蚩尤与同母弟8 人,皆姓黎,号“九黎”。又有族兄弟72 人,共计81人,即81 个黎氏支系部族。 ?颛顼:上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号高阳氏。传言颛顼在位期间,九黎部落宣扬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民事,并发动叛乱。颛顼平定九黎之后,进行宗教改革,禁绝民间以占卜通神的活动,使民众的生产生活恢复正常。 ? 桀:夏朝末代君主。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帝发之子,在位期间荒淫暴虐,为成汤所伐,战于鸣条,兵败被俘,放逐于南巢。死后谥号曰“桀”。 ? 汤:商朝开国君主。子姓,为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在伊尹等 人的辅佐下,陆续灭掉邻近的夏朝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而后 与桀战于鸣条,胜利后被推举为君主,定都亳,国号商。 ?纣:商朝末代君主。子姓,为帝乙少子,号帝辛。在位期间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最终被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败于牧野,身死国灭。与夏桀并称“桀纣”,成为中国古代暴君的代表。 ?武王: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嫡次子。约公元前1046 年,姬昌病逝,姬发即位,对内重用姜尚等贤臣治国安民,对外联合其他诸侯国为灭商做准备。牧野战后,被尊为诸国共主,迁都镐京,正式建立周王朝。 ?成王: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克商四年后崩逝,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平三监之乱、营建洛邑,巩固了周朝建国后的政权,于摄政第七年还政于成王。成王坚持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政治策略,确立了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社会组织,建立礼乐文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浇讹:浮薄诈伪。 ? 勍(qíng):强大。 【译文】 贞观七年(633),唐太宗与秘书监魏徵漫谈自古以来君主治国理政的得失,说道:“如今社会正值大乱之后,不能太急于追求天下大治。”魏徵说:“并非如此,大凡人在危险困苦之中就会忧心死亡,忧心死亡就会盼望太平,盼望太平则易于教化。也就是说,大乱后更容易教化,就好比饥饿的人易于进食。”太宗说:“贤明的人治理国家百年之久,方能感化残暴的人,不必再行杀戮。大乱之后想求太平,怎可短期内实现呢?”魏徵说:“这是就常人而言的,圣明的人不在此列。如果圣明的人施行教化,上下同心,百姓像回声一样响应,事情不求快也能很迅速地推行下去,我相信一年见到成效并不算难,三年成功还觉得晚了。”唐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封德彝等人反驳说:“夏、商、周三代之后,人民逐渐虚伪浮薄,所以秦朝专以法律治国,汉朝行仁义王道也杂用刑法等霸道,这必是因为他们想要教化民众而不能,难道是他们能教化却不想吗?如果相信魏徵所言,恐怕会败乱国家。”魏徵回道:“五帝、三王,都是本人在位期间就达到了天下大治。施行帝道则为帝,施行王道则为王,都在于当时所施行的政策教化了百姓。这一点看典籍记载就能明了。古时候黄帝和蚩尤进行了七十余场战争,造成的社会乱象极为严重,然而黄帝遏制了蚩尤的暴行之后,很快便创造了太平盛世。九黎部落作乱,颛顼出兵征讨,平定叛乱之后,仍无损其治世。夏桀暴虐,商汤将他放逐,商汤在位期间天下就实现了太平。商纣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到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时亦实现了太平。如果说人越来越浮薄奸诈,不再像古代一样淳朴,从三代到今天,人应当都成鬼魅了,怎么还能再被教化呢?”封德彝等找不出言语来反驳他,但都觉得魏徵的话不可行。 唐太宗坚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数年之间,天下安定,突厥也分崩离析。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贞观初年,人们颇有异议,认为当今一定不能行帝道、王道,只有魏徵劝我。我听了魏徵的话,短短数年就见到成效,国内太平无事,边远的外族也入朝称臣。突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强敌,如今突厥酋长都佩刀值宿禁卫,其部落上下也都行用中华的服饰礼仪。我能取得这些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劳。” 【评析】 这条材料是唐太宗即位后与群臣讨论国家治理道路的重要记录。这场辩论由唐太宗发起,围绕着以下两点展开。第一是要树立什么样的基本国策?第二是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国策,其历史根据在哪里?关于第一点,魏徵的主张非常明确,即实行仁政。对此,封德彝坚决反对。那么,封德彝的主张是什么呢?《贞观政要·论诚信》中有一段相关记载: 太宗谓无忌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 据此可知,当时众臣纷纷向唐太宗上书提出治国之道,封德彝的主张亦大抵如是,即劝唐太宗实行法家的帝王术,大权独揽,以难测之恩威统御臣民,以强盛的武力震慑四夷。这正是唐以前的几个朝代都实行的政策。然 而,这几个王朝没有一个长治久安,唐太宗对于这种政策显然很难动心。魏徵主张改弦更张,实行仁政,这对于唐太宗是有吸引力的。首先,它是对前朝失败的拨乱反正,防止重蹈前朝之覆辙。其次,它提出了更高的国家目标,天下大治,远人心服,符合唐太宗要超越历史造就盛世的宏伟志向。 那么,众臣为什么反对以文德治国呢?就个人而言,他们大多是品德优良之人,并非权谋奸诈之徒。他们的反对并非出自私利,最主要是担心文德治国属于书生空谈,说得好听却无法推行,反而可能误国。他们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历史上有多少奢谈文德治国的君主,哪怕专制暴君也会吹嘘得口沫四溅,标榜自己爱民如子。然而,要把以文德治国变成国家政策确实难度很大,投入多,回报周期长,必须毫不松懈,持之以恒,方才可能见到成效。多数君主做不到这些,常常言多行少,有始无终,所以成功者甚少,没有多少经验可以遵循,难怪大臣们纷纷表示担忧。太宗也认为大臣们的反对有一定的道理,认为要移风易俗需要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严格控制的手段来训政,取得成功后方能逐步施行仁政。对此,魏徵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国家的高压手段,远不如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人性化管理为佳。为了说服太宗和同僚,魏徵通过对人的心理的解读,从理论上驳倒治乱世用重典的根据。 主张用重典的大臣们最重要的根据就是乱世人心险恶,因此必须使用震慑的手段令民众服从,才能将社会聚拢起来。而魏徵认为恰恰相反,乱世无常,人们在经常性的战乱杀戮中内心非常厌恶动乱,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忧身家性命,盼望安定,这构成了治理乱世的人心基础。人心思治,就像是大旱望雨、饥汉盼食一般,恰好是最容易治理的时候。魏徵穿过乱世的表象看透人心所向,并进一步提出了施政层面的根本原则,告诉太宗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理社会。魏徵认为:“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即朝廷如何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如何对待朝廷,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换来百姓的心悦诚服。 最终魏徵说服了唐太宗,太宗按照他的理念去治国,短短几年之内果然收获了令人惊喜的成效。《贞观政要·政体》篇中对此有一段更详细的记述: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学,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决断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人贪浊,有受枉法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民。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大意是说,唐太宗刚即位时,水旱灾害频仍,粮价飞涨,加上突厥入侵,地方骚动不安。太宗忧国忧民,勤勉执政,崇尚节俭,广施恩德。当时,从京师到河东、河南、陇右各地,灾荒尤重,一匹绢才能换取一斗米,百姓只好外出逃荒,但没有人抱怨。到贞观三年(629),关中丰收,百姓都回来了,竟没有一个人逃散不归,唐太宗得人心到如此地步!加上他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择人善任,改革旧弊,兴建制度,常常从一件事举一反三,变成一系列的善政。当年和李建成、李元吉一起要谋害唐太宗的有成百上千人,事件平息之后,唐太宗将这些人放在身边,豁然无猜。时人认为唐太宗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唐太宗痛恨贪官污吏,有枉法受贿者,绝不赦免。在京流外官员贪赃者,都要求上报,根据他们的犯罪事实,依法重办。因此,官员多自律而清谨。太宗严格管束王公、妃主等权贵及大姓豪强,让他们畏惧国法君威,不敢为非作歹、欺压平民。当时商旅留宿野外都不会遇到盗贼,监狱常常空置,牛羊遍野,大门不闭。连年丰收,以至于一斗米只要三四钱,出门在外的人从京师到岭表,从山东到沧海,都不用自带粮食,就在路上购买。进入山东村落,有旅客经过,当地人都会厚加款待,有的离开时还给馈赠。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光景! 唐太宗对于现实政治非凡的驾驭能力,和魏徵对于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构成了最佳搭配。上述大辩论最后的成果是确立了以文德治国的基本国策,太宗长期坚持这一国策方向,与魏徵等名臣一起创造出贞观之治的盛景。这次辩论在唐朝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一定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看清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往往是少数人,因此,要引领社会前行,首先要造舆论,呼唤社会的觉醒,让改革的思想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的认同乃至支持,才能形成难以逆转的趋势。唐太宗发起的这场大辩论,为以文德治国的国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提高了官僚群体的思想认识,让大家对落实文德治国的艰巨性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以说是为大治天下发出了响亮的先声。 1. 史臣吴兢个人总结贞观之治、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政论史书 《贞观政要》是政论性史著,篇幅不大,影响很大。因为,它的核心内容是记叙唐代贞观年间君臣善政的言论和史实,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书中主要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2. 知古鉴今,本书治国理念、领导方法、决策艺术、人才选拨艺术、修养艺术值得当下借鉴 本书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对今天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为人从政仍有借鉴意义。 3. 名家全新注译评析政论名著,帮助读者应用于今时今日之需 唐史大家韩昇教授在原本十卷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写,从符合现时代需求出发,全面分析贞观君臣在治国理念、法制、人才、思想等十个方面的建设理论,将古代治国理政转为今日管理之用,助以提高读者的领导力。 4. 装帧素雅大方,双封面,收藏、馈赠佳品 本书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厚重典雅的效果,具有收藏价值,亦可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5. 钱文忠、唐翼明、戴建业、张大可、韩昇等名家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