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译馆 骑士:历史与文化

大家小书 译馆 骑士:历史与文化
作者: [德]约阿希姆 埃勒斯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大家小书 译馆 骑士:历史与文化
ISBN: 9787200186611

作者简介

作者:约阿希姆·埃勒斯(Joachim Ehlers),1936年出生在莱比锡,是德国中世纪史的历史学家。曾任教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从1989年起,他在柏林自由大学担任中世纪史教授,直到2001年退休。其研究重点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和盛期历史,法国史、欧洲教育史和社会史比较研究。著作涉及中世纪法国史、德意志帝国在中世纪的诞生、卡佩王朝、骑士制度、英法百年战争等。 译者:袁克秀,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现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已出版译著《自画像: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和《荒原追踪》。

内容简介

“教士们是在好言好语、安安稳稳向上天祈求人间的福祉;而我们战士和骑士却凭借膂力、挥动利剑去实现并捍卫人间的福祉。我们不能待在家里,必须风餐露宿,忍受夏天酷烈的阳光和冬天刺骨的风雪。就是说,我们受上帝指派,像他的臂膀一样来到人间主持正义。” 堂吉诃德(Don Quijote)以这些话说明了骑士制度的本质内涵。自从米盖尔·德·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1547—1616)让他为逝去的价值观念与假想中的敌人战斗并向着风车冲去——这部作品分两部分于1605年和1615年出版,文学(Literatur)就在源源不断地发掘各国骑士制度/阶层(chevalerie)及其历史影响的新的不同侧面——从歌德(Goethe)的《葛兹·冯·伯利欣根》(G?tz von Berlichingen,1773)中自由的帝国骑士(Reichsritterschaft)对于将他们的领土国有化所进行的最后的和徒劳的反抗,一直到伊夫林·沃(Evelyn Waugh)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荣誉之剑》三部曲(Sword of Honour,1952—1965)中怀有骑士梦想的主人公盖伊·克劳奇巴克(Guy Croutchback)一步步的幻灭。这些在其他方面如此不同的故事中的每一个,都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强调了骑士阶层的特征是其成员们突出的个性,他们在战役中从不会按编队听命令行事,而是单枪匹马完成他们伟大的业绩,即使在宫廷服役(Dienst)中也不会忘记自身的利益,不过会认同一种普遍的荣誉(Ehre)守则和行为守则。 正因如此,这个问题会一再出现:中世纪骑士制度究竟有过何种历史意义?它是一种发挥作用的社会机制,抑或不过只是一种理念,一种由幻想和美好的假象组成的不确定的混合,一层薄薄的理想之面纱,罩在一个由暴力、无法无天和压迫构成的世界上?然而一种纯粹的理想能如此顽强地在等级的消亡中存续下来吗?它会历经几个世纪继续产生影响,即使今天也还活在记忆中并激发着想象吗? 显然,要抑制一个野蛮的武士阶层(Kriegertum)的放纵的情感,这一持久的努力尽管遭受各种倒退和失败——除在贵族和军队之外,依然在社会中留下了永久的痕迹。为了在一个反应过度的时代使武器持有者粗鲁的暴力臣服于调节性的行为法则,教士和诗人从10世纪起就发展出了一套理想想象,真实生活越惨淡,这些想象就会被放置得越高。骑士阶层的这一意识形态将战争与暴力、基督教的生活方式、贵族生活的要求和才智的挑战联系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古希腊罗马时代之后欧洲最初的独立的世俗文化的出现。以这种方式,骑士制度的发展是一种全欧洲的社会精英现象,作为上层文化,它以绅士的和骑士的理想继续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自12世纪以来就已经高度风格化了:文学上体现在围绕着亚瑟王(K?nig Artus)的圆桌骑士们身上;以古书细密画的方式则体现在像《大海德堡诗歌手抄本》(Gro?e Heidelberger Liederhandschrift)这样的作品中;雕塑上体现在瑙姆堡大教堂雕像(Naumburger Stifterfiguren) 或 班 贝 格 骑 士(Bamberger Reiter) 上; 还体现在墓碑和印章中。属于这类文物的,还有世俗骑士团(Ritterorden)和骑士联盟(Rittergesellschaften)在教堂中整排的椅子以及教堂玻璃窗上和墙上的纹章(Wappen),这些文物中的大多数表现了骑士阶层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使得纯粹的残暴从来都没有成为公认的指导原则。从叙事文学中我们认识到那些经常被提出的、因这种经常性而如同一个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样发挥作用的品质,它们造就了骑士:作为附庸要忠诚[Treue(loyauté)],作为领主要慷慨[Freigebigkeit(largesse)],作为武士要勇敢[Tapferkeit(prouesse)],以及高雅的举止[h?fisches Verhaltencourtoisie)]。 不过这一论断导致在做出历史判断时出现困难,因为文学创作不可以被误解为对现实的描绘。而且人们也不应只考察德语文学,因为骑士制度最初是在法国和尼德兰(Niederlande)清楚地显现出来的。在一个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它的专业用语是法语,德国很大程度上是以接受的方式参与其中。在我们这里,12、13世纪被认为是骑士制度的典范时期和全盛时代,支持这一看法的原始资料主要出自宫廷环境,它们是文学创作、书信或宣传小册子。所以德国关于骑士制度和骑士阶层的研究喜欢在宫廷文化(H?fische Kultur)研究的大潮中漂流,然而这种研究从19世纪以来就是日耳曼语言文学的领域,它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着力把诗意的虚构、形式上的塑造和真实的生活三者之间很成问题的关系置于显著地位,以至于骑士的日常生活和在日常生活后面的、在中世纪盛期作为骑士生活着的人群几乎消失了。有细节丰富得多的文献资料记录中世纪盛期的法国或英国,使它们生动而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像在其他情况下至中世纪晚期才会出现的那样,可对于12、13世纪的骑士制度,即使较近的德国研究也间或使人获得这种印象——要展示很高贵的研究成果。 不过,不是所有的骑士都一样并且愿意谈更高的伦理上的责任。他们也不必非得如此才会被认可为一个骑士阶层的成员,这个骑士阶层的核心美德——勇敢、坚毅、忠诚、光明磊落和言而有信——首先是军事上的能力特征,这在一个缺乏公共秩序来保障和平的时代必不可少。骑士制度的理念表达了一个高度军事化了的贵族阶层的世俗伦理(Ethik),其成员要在规范性的国家权力不存在的情况下在竞争中保住自己并因此发展了一种高度的利己主义。大多数骑士为一个领主服务,并主要是完成军事任务,其他人获得了骑士腰带(Rittergürtel)并因此获得了一种身份地位,另有一些人是骑士的后代并因此是一个等级中世袭的成员。服役、身份地位和世袭等级当然可能落在同一个人身上,但这对骑士来说绝不是必要的,因为骑士阶层遵循的是功绩原则。通过功绩而晋升给予了由贵族决定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必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因为骑士制度是加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欧洲及其封建社会的产物,对于它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具有一条清晰可辨的从西到东的线路走向,这条线路从包括普罗旺斯的法国和尼德兰(佛兰德、布拉班特、埃诺)出发。它没有到达俄国和拜占庭帝国,晚些时候才到达波兰和立陶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国北海沿岸(施泰丁根、东弗里斯兰、迪特马尔申)以及易北河以东的地区同样较晚时期才出现。苏格兰通过英格兰12世纪以来的扩张了解到骑士制度,爱尔兰对它始终陌生。西班牙和意大利(后者突出的城市文化起到了延缓作用)是接受地区,同为接受地的还有条顿骑士团(Deutscher Orden)影响下的普鲁士和14世纪以来卢森堡王朝统治下的波希米亚。在德语区,莱茵兰、图林根、黑森和弗兰肯、施瓦本、巴伐利亚、萨克森和奥地利,是骑士文化的中心。 鉴于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人们不能期待一致性。第一眼看去在甲胄、马、城堡、纹章和马上比武等方面非常相似的东西,细看却证明那是极其活跃的、在拉丁欧洲的框架中多种多样和各具特性的现象。但它的活力正在于此,因为只有在这种具有变化和适应能力的多样性中,欧洲的骑士制度才能历经几个世纪保持着生命力。地区性的特色,例如几乎同时在卢瓦尔河畔伯爵领地和英国南部出现的纹章,总是一再地在广大地区流传开来;而这种乐于接受既是骑士制度生命力的表达,也是这种生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武士如何变成了骑士,作为一名骑士意味着什么,这种问题属于向欧洲中世纪历史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列,因为它与500年中整个统治结构和社会结构有关。 德国贝克出版社系列丛书之一种,该社学术普及类图书拥有良好的品牌和声誉; 本书作者从事中世纪的研究与教学,对欧洲封建制度下的骑士阶层有深入的了解; 本书篇幅短小,聚焦中世纪动荡历史背景下骑士的盛衰史,历史信息含量巨大,知识性强; 内容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民族风俗、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爬梳骑士产生、兴盛、消亡的脉络,详析其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