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袁世凯(共2册)(精)

李鸿章袁世凯(共2册)(精)
作者: (日本)冈本隆司 著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李鸿章袁世凯(共2册)(精)
ISBN: 9787547737859

作者简介

作者冈本隆司,1965年生于日本京都,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专研中国近代史、东亚国际关系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与海关》《属国与自主之间》《马建忠的中国近代》等。 译者马静,东京外国语大学非常勤讲师。著有《日本近代杂志史研究的序章》(2006年日本出版学会奖)。译有司马辽太郎《国盗物语》、波多野澄雄《国家与历史》等。

内容简介

“落日”的“孤臣”,是李鸿章临终前的自画像,形象地勾画出自己的境遇。迎来20世纪的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也许是旧时代已经日落西下,年迈的自己却被抛下的感慨吧! 李鸿章是垂帘听政和督抚重权互相弥补、处于稳定时期的政治家。也许,他的实力正是将两者相结合,保持稳定。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到义和团起义这一过程中,他失去了权势,垂帘听政和督抚重权陷入了彻底的决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急剧对立,决定了之后中国的结构框架。而李鸿章的位置,似乎已经不在其中。 如果说一个人无法同时生存在两个时代,那么,顽强地度过一个时代的李鸿章,也许称得上是圆满人生吧!这个时代是中国进入“近代”这一时代范畴的过程。 如果将其起始的19世纪初和终点的20世纪初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它的特色。先前稳定的皇帝独裁转变为王朝的危机,地方督抚势力扩大。对外贸易和金融比重日渐增加,占据经济的核心,近代工业继而兴盛起来。包括上海在内,与外国往来的沿海地区取得巨大发展,在带动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与内陆的差距。 中国的这些变化,也体现在李鸿章的生平之中。作为旧式的科举官僚代表的精英人物,摇身一变成为实业官僚的先锋,批判科举,担任中国前所未有的洋务统帅,主导海防,周旋在以日本为首的外国列强之间,走完了一生。 他的存在举足轻重。李鸿章不仅仅是经历了一个时代,他还创造了一个时代。前面提到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几乎全部和他有关,这里多少都反映出他的特性。正因如此,他在下一个时代也无可非议地成为褒贬毁誉的对象。 下一个时代是20世纪,“爱国主义”的时代。以前尚未出现或是非常微弱的“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兴起并渗透,中国要成为国民国家是自明的目标。作为新时代旗手并成为领袖人物的,是刚才提到的梁启超。他在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致力于新闻事业,为爱国主义的普及和国民国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为他写了评传并出版。当时他30岁,可以说还是个青年。他断言道:“四十年来中国的大事,几乎全部与李鸿章有关。” 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囯务。坐知有军事,而不知有民政。知外交却不知内治。知朝廷之存在,而不知国民之存在。 总结旧时代,展望新时代固然不错。把旧时代的责任推给李鸿章,挖掘他的短处来作为新时代的靶子,从立场而言也是无奈吧?让人无法认同的是,对其“不知”的夸大批判。 李鸿章果真没有实施“民政”和“内治”吗?当时,还没有“国务”和“国民”的概念。把实施过的事情或是不存在的东西都判断为“不知”,是有意的虚伪、理论上的欺诈。这里不是对他人或先人的同情、共鸣基础上的历史视角,不过是为了匆忙让自己的观点正当化的政治思维而已。 李鸿章极尽为人臣子之道,不仅健康长寿,还拥有众多的子孙。在私生活上也是无可挑剔。不过,他个人的私事,也几乎没什么意思。正如他的老师曾国藩所言,他热衷于当官从政,是名“豁出命干”的官僚。作为官员,他的举手投足都与“中国的大事”息息相关。在实地的政治行政上,可以说在敷衍了事的中国传统的官僚、士大夫中,他的作风极其罕见。正因为如此,有违他初衷的事情也不少。 李鸿章作为一名科举精英,一开始奉职于翰林院,如果就这样下去的话,他应该会成为一名集中华文明精髓于一身的拥有荣耀的文臣,这也是他年轻时的目标。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意想不到地当上了地方大员,终其一生。按照传统的价值标准来看,无论多么的富贵或是有权有势,地方官员终究只是二流而已。他一生都对此心怀自卑。 1898年5月1日这天,他担任总&理衙门大臣,身在北京。与他同一时期考上进士的杨味苑来看他,目的是炫耀自己写的书。李鸿章嘲笑他说:“考上了进士,进不了翰林院,真是丢人。” 杨味苑也不甘示弱地回敬道:“进了翰林院还空有宰相的头衔,却当不了文官,不也丢人吗?” 也许是自卑心理受到了刺激,李鸿章勃然大怒,拿起拐杖追打杨味苑。杨味苑只好狼狈地逃了回去。 当年的李鸿章76岁。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应该李鸿章的行为是凶残的、野蛮的,如此高龄却有此等精力确实让人惊叹。更让人感慨的是,他的矜持与官界的常识之间的鸿沟竟然如此之深。 即便如此,他身为肩负清朝命运的中流砥柱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作为一名地方大官,他的业绩到底不是他的本意。尤其是20多年的洋务和海防。洋务与民政、内治脱离,成为军事和外交,是由于撞上了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这一堵墙壁,无奈之下的结果而已,并不是他所期望的。聪明而又自负的李鸿章,认识到这堵墙壁无法突破后,他只是没有犯下有勇无谋、头脑发热最终失败的愚蠢错误而已。 而这堵墙壁,同样地竖在了批评李鸿章的梁启超面前。不,还不只是梁启超。之后的中国改革家、革命家都无一例外地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不也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吗? 即使如此,不,应该说是正因如此,人们不时会从投机的角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描写。中国谴责他是“投降主义”“卖国”或“误国”,外国也评论他是“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现在也是如此。而由来之一,无疑就是梁启超。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具有的意义,于中国自不必多说,对日本也是极其重大的。这样一来,最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当时的文脉进行分析。梁启超试图完成对旧时代的总结和新时代的展望,如今的日中双方也都迫切需要思考这一点。李鸿章和他的时代,不正是恰当的材料吗? ★ 从旧官僚到新先锋——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政治上,先前稳定的皇帝独裁转变为王朝危机,地方督抚势力扩大;经济上,对外贸易和金融比重日渐增加,近代工业兴盛起来,沿海地区与外国往来取得巨大发展,在带动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与内陆的差距。李鸿章作为旧式科举官僚代表的精英人物,摇身一变成为实业官僚的先锋,担任中国前所未有的洋务统帅,周旋在列强之间,走完了一生。 ★ 从顶梁柱到窃国者——袁世凯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他接替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清朝赖以依靠的栋梁。然而身处帝制与共和的转折时期,他走上了窃取革命成果的道路,最终导致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从顶梁柱到窃国者,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十年之内。是怎样的局势,左右了袁世凯的决定;袁世凯的成败,又是怎样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形成? ★ 现代中国、中日关系及东亚秩序的形成——李鸿章和袁世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省积蓄实力而中央走向没落的时代,是一个中国经济纳入世界洪流的时代,是一个内政外交风云变幻的时代。正如不懂江户和明治,就不懂现代日本一样;如果不观察清末和民初,也就是李鸿章和袁世凯施展手脚的时代,也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以及周边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