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1211/02/20241211024130675.jpg)
出版社: 湖南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5.32
折扣购买: 为有牺牲
ISBN: 9787556130863
消逝在乌江的勇士 刘忠带领他的军团便衣队赶到乌江边时,敌人在西 岸守备,不断向他们开枪,渡船都被敌人沉于西岸。他 们人少却精悍,一路过来,夜袭施秉城,轻取紫荆关, 挡路的黔军一触即溃—黔军有“双枪兵”之称,一支步 枪、一把烟枪,个个面黄肌瘦,战斗力极差,跟彪悍的 桂军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如今摆在红军面前的难题, 是乌江。 早在1934年12月底,刘忠手下的侦察连连长刘云彪 就接到了渡江侦察的任务,派出刘品章等6人组成的侦 察小分队,趁夜冒雨偷渡乌江,抓获3名俘虏,获得遵 义、桐梓、乌江一线的王家烈部队布防情况,为红军作 战提供了准确情报。 乌江是贵州境内最大的河流,江面宽200多米,水 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刀砍斧削般,令人望而生畏, 死死挡住红军的前进道路。红军西入贵州,大出敌人意 料。蒋介石、何键原定在湘西同红军决战的计划落空, 遂调兵遣将,紧追红军而来,号称要让乌江变成“第二 个湘江”。守江黔军给上司的电报中,夸下海口:“江 防工事,重叠坚固,官兵勤劳不懈,扼险固守,可保无 虞。” 1935年元旦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 ,重申黎平会议关于创建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决议, 决定红军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当天,红一军团一师一 团到达乌江边的回龙场渡口,团长杨得志看到,滔滔江 水翻着白浪,呼呼的吼叫声回响在两岸刀劈般的悬崖峭 壁间,震耳欲聋,别说渡过去,就是站岸边,人也感到 颠簸不宁。当地老乡说,渡乌江,一定要有三个条件: 大木船、大晴天、好船夫。但现在红军一个条件都不具 备,怎么办? 大家讨论下来,决定就地取材—扎竹筏!没多久, 就扎成了一个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筏,战士们纷纷争 着报名,要划第一个竹筏冲过乌江去。最终前卫营8名 熟悉水性的战士被挑中先行试渡。8位战士,每人都配 足了武器弹药。没有木桨,就用经过挑选的竹竿和木棍 代替。此时天快黑了,8名勇士划着竹筏离开浅滩,江 边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盯着他们。10米,15米……竹筏 艰难地冲过一个险浪又一个险浪,又前进了几米,突然 ,竹筏像被抛出了水面,一个小山似的浪头向竹筏猛扑 过去,把它吞没了。天下着雪,冰凉刺骨,但杨得志感 到身上在出汗。还好,竹筏又从水中冒出来了。杨得志 从望远镜里模模糊糊地看到,上面还是8位同志,他们 仍在奋力地向前划。 激浪此起彼伏,漩涡一个接着一个,竹筏在艰难行 进,岸上的人紧张得几乎能听到心跳声。突然,有人“ 哎呀”大叫一声,杨得志急忙举起望远镜,隐隐约约看 到,竹筏在江心好像斜立起来了,它披着白色的浪条, 上面却不见一个人影。 8位勇士呢? 汹涌的江水,刹那间把竹筏推倒,迅速地冲向了下 游。几个黑点在浪涛中时闪时现,不一会儿,完全埋进 了漩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