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聊天术(2024年版)
作者简介
"张超 语言表达的高手。 他认为高情商聊天术有三个作用: 第一,让自己充满自信,在真实的表达中,不委屈自己。 第二,让对方感觉更好,将他内心的问题变成没有问题。 第三,让双方关系递进,将一切事务关系转化为私人关系。 他说:99%的人际问题不是道理不通,而是感觉不通。人和人之间只要聊到位,做通了感觉,问题不用解决,问题自动消失。 "
内容简介
"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与人的见面和认识变得容易起来,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并不多。 我们期待别人能记住自己,甚至有人说,“宁可给人留下‘怪印象’,也不要没印象”。例如,故意把领带折起来,或者在初次见面聊天的时候就力求一语惊人,又或者在行动上更加积极和刻意制造热闹气氛。可是,这三种方式的效果并不够好,要知道“这个人很怪”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再想树立正常、可靠的形象就困难了。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第一,让自己说有趣的话,变成有趣的人。 我们遇到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有趣的人却越来越少。与其徒劳奔走,不如让对方被你的有趣吸引。这样,对方自然对你感兴趣。 你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有趣的笑话,令对方“闻所未闻”、印象深刻。当然,这么做的危险是对于初次见面的人,“玩笑而不伤人”是困难的,因为一句玩笑说出口,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笑点是不是对方的痛点。 在这里,我们提到一种高级的有趣,也就是并不是普通的讲笑话,而是说出令对方感兴趣的话。 具体怎么操作呢? 人的复杂性决定着人有很多面:一个外表极为热情和开放的人,内心一定有某一个角落也是不能对人言的,或者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一个极其安静、从容的人,也许某一刻正在拼命地压抑自己内心涌起的暗流。 我们在和陌生人接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指出人的这种矛盾性,对方将感觉“你真是懂我”。 比如对一个内向、不善言谈的人说:“你今天虽然没有说太多话,但我感受到了你的支持。” 对一个外向、开朗的人说:“你今天的每一个沉默都是一种态度,我知道你内心是有自己的坚持的。” 这就是“说出内向的人的外向性,说出外向的人的内向性”,让人感受到你的细致、温暖与关注。 第二,投机的人越来越多,肯耐心准备的人却越来越少。 当我们去见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能够提前将对方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你说话的时候注意把相应的话“嵌”进去,对方自然会对你有好感。 1.你说话的时候,引用了对方说过的一些很有战略思想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那就是对方的得意之处。只要你提出来,对方就会自动接话和延伸话题。你说:“我留意到您在充满了变化的当下,提出了一个职业人士还是要做至少三年的职业规划……”对方接下来和你绝对有的聊。 2.提问的时候,结合对方的个人经历来提问题。你说:“您以前是名技术人员,后来成功地自我创业。请问在您看来,从技术岗位转移到领导岗位,需要克服哪些问题呢?” 3.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先介绍你们两人共同的特点。聊天时,哪怕你说“您是安徽人,我也是……”也比没有共同点要好得多。 第三,急功近利的人越来越多,第二次留下印象也是种策略。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一些很有社会地位和成就的人时,被他们对外宣传的形象和气质所蒙蔽,尤其对年轻人而言,在自己崇拜的人面前,甚至会有点“害怕”和他们说话。事实上,这只能证明自己见过的人还不够多。 多年前,我想找一位知名的企业家谈项目合作。他在报纸上的形象是那么严肃、一丝不苟,我也看到过电视上的他:说话很慢,也很少,有时候观点很尖锐,不给人留情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公开场合,他来去匆匆,我的确没有找到机会上前进行自我介绍。 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我去他的企业拜访,发现他私下和外界的形象并不一样。他很随和,还很客气,当场送了我一支刚在国外买的钢笔,表示初次见面,要互相支持。 我接过钢笔,表示了谢意。同时,顺着他的话开始聊,我说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只是他对我没印象了,但是他却给我留下了一个思考。我说起上一次见面的场景:“当初参加那个企业家谈创新的活动就是为了听您的观点。当时,您提到了自己的企业也在寻找新的模式。我在想,您把企业做得这么好,还一直在努力和寻找新的突破,令我很感动,也对您更加尊敬了。” 听完我的话,他因为对我的毫无印象而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同时因为听到我对他的印象之深而对我也有了印象。后期,我们谈得很愉快,也有了成果。 当时,我就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的人和电视上是不一样的,不要被电视上对方的犀利吓到,那可能只是一种传播自己和对外塑造自己必要的手段。 有很多人缺乏安全感,只愿意和脾气不好的人合作,因为在对方的强势和自负的包装下,他们才觉得项目可靠。 在那一次的拜访中,我还深深地领悟了一句话:“人们不在意你说了什么,除非你说的让他知道你对他有多在意。” 说话是为了表达,不论你对人有多真诚,如果你无法恰当地表达出来,对方就不会感动。除非你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就牢记住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哪怕你只记得对方的帽子或者眼镜的颜色,你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只要把你的观察说出来,你也能和别人不一样。 花样赞美人人爱 很多人都说自己并不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美,那只是他们不喜欢听到重复、老套、空洞的赞美。如果说话的时候,你能让你的赞美真诚和巧妙一些,那么对方一定会听得“上瘾”。 好的赞美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好的赞美要真诚,并且发自内心。我听到很多人赞美别人的时候,都扭扭捏捏、声如蚊蚋。这种态度不可取,如果你用这样的态度和语气来赞美别人,那么宁可不要去说。我们观察那些成功的销售人员,会发现他们夸赞别人的时候,都大大方方、不做作。有时候,明知道对方是为了你口袋里的钱,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高兴。要知道,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大脑就会活跃,思考事情的时候就会倾向于积极的一面,这种积极会推动和加速两个人的互动关系。所以下次,哪怕你只是要夸对方的形象很儒雅,你也要大大方方,大声地说出来。 第二,好的赞美要令人放松,让人觉得不夸张。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夸赞了某个人之后,他和我们的关系非但没有变得亲近,反而还疏远了,对方想见我们的积极性反而越来越低了。 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中追求一致性,如果你的赞美表现出一种只是给对方“戴高帽”的感觉,对方就会因为难以达到你的赞美,而与你保持距离。 例如,你对一个人说:“您真是个好人,每次当我需要您的时候,您都会义无反顾地支持我。”不是这个赞美不真诚,而是你的赞美中暗含着一种要求:对方“每次”都要“义无反顾”地支持你,这样才能符合你说的“真是个好人”的标准,这真是极高的期待和要求! 正确的赞美应该是就事论事地提到,这次对方的帮忙有多么及时。只要你把自己当时面临的艰难处境说得令人感同身受,对方就能知道这是你对他热心帮忙的赞美。 第三,好的赞美要灵活、有花样。 1.可以配合一个小礼物进行赞美。我有一个朋友收到了下属的一个礼物,是一条领带。这个礼物选得有品位,又不夸张。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朋友还听到下属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谢谢您一直以来的信任,希望您继续领着我、带着我,一起成长和进步。”您看,哪个领导会拒绝这样送来的“领带”呢? 2.满足对方的多个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大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其中,社交需求是人对友谊、爱情和社会关系的需求。一个人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需要,从而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一般情况下,只要你向对方表达了感谢和赞美,就能够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需求。 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又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看似有重合的地方,但在实际运用上却有大大的不同。你对一个人说“老王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和你对着一群人说“老王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对老王的刺激当然不同。所以,你可以使用“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对方的赞美”这一招。这样,你让对方的两个心理需求都满足了! 好的赞美需要以各种形式扩散,你当着老王的面赞美老王,和你背着老王去赞美老王,在当事人心中,感受又不一样。一个人在别人背后赞美他,会显得没有功利心,这会让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变得更加真诚、令人感动。相信我,不要以为背后表扬人不会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它会比你想象中的传达速度更快! 3.赞美越含蓄,才会显得越高级。 赞美可以很具体。对方完成了一项工作,你与其大声吆喝说他太厉害了,不如将他的工作难点进行拆分。当你努力说这个工作原本有多么难,而对方能够克服困难完成的时候,你就已经是在赞美对方了。 明贬暗褒有转折。你可以这样说:“我刚认识你的时候,对你有距离感,因为通常一个能力像你这么强的人,都会看不惯别人,对其他人没有太多包容性。后来,我和你一接触,发现你真的太难得了,你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是待人却那么宽厚!” 赞美可以“曲径通幽”。你对一个人说“您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对方一定会听过就忘,甚至有的人还会反感,觉得他是否有地位不必由你来评价和论断。但是,如果你了解他的家庭结构,你说:“这次的事情多亏您帮忙。对于您而言,真的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除了工作伙伴,就是在家庭生活中,您的家人也一定会因为有您在身边而感觉特别踏实和安心吧?”这样的赞美,不但是赞美,还延续了话题。接下来,你们从工作就聊到了家人,从而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找出令对方兴奋的话题 我们和自己不太了解的人说话,想开启一个话题是有些冒险的,甚至是那些我们好久不见的朋友,因为我们对对方的信息掌握得不全面,一开口都有可能造成尴尬。 再会说话的人也会遇到尴尬的场面,也会有自己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说话是一辈子的功课,在面对一些陌生人的时候,永远都要有谨慎的心态,尽量多掌握对方的信息。 当我们掌握了对方的一些基本信息的时候,该怎么聊天能让对方产生兴奋的感觉,愿意继续和我们聊下去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聊对方最看重的事情。 总有一些话题,能涉及人们的共性,也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话题。只是如果我们不学习,我们就会忽视这些话题。生活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我和一个人聊天,开始的时候聊得还挺好的,后来慢慢地,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没热情了,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我们看如下一段对话: 小李:“关于这次合作的细节,杨先生让我和您联系。” 某客户的市场部负责人苏女士:“好的,欢迎谈合作。你们公司在业内很知名,早就听说过。” 小李:“那太好了,我们约个时间,我去拜访您吧。” 苏女士:“我们尽量安排在工作日吧,周末我想在家里照顾孩子。” 小李:“您有孩子啦?” 苏女士:“是的,呵呵,一儿一女。” 小李:“那您下周一方便吗?” 苏女士:“下周我要出差。” 小李:“那您什么时候回来?” 苏女士:“说不准,我有时间了再联系你。” 这是我看到过的一段真实的聊天记录。在这段对话里,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的形象:一个是有些焦急,又有些冷漠的小李,一个是苏女士。两个人的对话在苏女士回答“一儿一女”之后,发生了急速的变化,苏女士的态度迅速冷了下来,因为小李在对话中,让苏女士产生了很不好的感觉。 也许有读者要问,小李的话看上去很斯文,没有什么错误。可是,对苏女士而言,完全不是如此。小李开始的时候做得不错,调动了苏女士的热情,让她愿意分享自己的私人信息。可是,当一个女人聊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你不回应几乎就是在“打对方的脸”,尤其是当苏女士主动说自己有“一儿一女”的时候。小李如果能够简单地回应:“您太幸福了,儿女双全。”或者说:“您太厉害了,抚养两个宝贝,还能做这么多工作,真让人羡慕。”甚至可以说:“那我见面的时候,可不可以给两个宝贝带上一套睡前故事书呢?”如果有这样的一种互动,两个人的关系只能随着对话升温,绝不可能出现瞬间冰冷的局面。 我们聊天的时候,要在乎对方看重的事情: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在乎健康;对于男人来说,他们在乎事业的发展机遇;对于女人来说,聊到孩子几乎就根本停不下来。 第二,聊对方骄傲的事情。 当我们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人都有一种不太好的习惯,就是看轻别人的得失,而看重自己的输赢。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内心的狭隘,多看重别人,让别人多聊点儿他们骄傲的事情,少聊点儿自己有多完美,你就可以靠这一点点和别人的不一样,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好。 有的人会说,可是我的聊天对象真的就是个平凡的人,估计他也没有什么骄傲的过往可以聊,怎么办?其实,没有一个人会真心觉得自己平凡到和任何人都一样,因为每个人都要在生活中克服诸多困难。至于我们具体从哪里开始展开话题,能让对方感觉自己很骄傲,我建议从对方的工作开聊。 例如,当你知道对方的工作是“报关”,你就可以以请教的姿态问对方,这个工作的难点是什么,听说报关的相关证书非常不好考…… 当你聊到这样一个话题时,你就进入了对方熟悉的领域。他自然就会兴奋起来,哪怕他的工作实际上做得很一般,他在你这个外行人面前,也是标准的内行。他做得再一般,懂的也一定比你多得多。 你会发现对方聊着聊着,脸上就露出了一些得意的表情,也不自觉会出现专家般的状态。当一个人自我感觉非常好的时候,他看你也就越看越顺眼、越看越贴心。 第三,在对方兴奋的话题里找机会。 一次痛快、热络的聊天显示了一个人说话的能力,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人很擅长制造这样的氛围,也很会聊天,但是交际能力却真的很一般,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和别人聊了一次,别人觉得他很好,但是聊完就聊完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聊天是被浪费掉的,我们聊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交际。说话只是一种手段,交际才是目的。 在对方聊得很兴奋的话题里,你要寻找下一次见面的机会。例如,有一次,我想约一个老领导吃饭。可是,不能一上来就对他说想约他吃饭,他一定会拒绝。于是,我就和他聊起了他的业余爱好,他说他平时就喜欢钓鱼。 我一听就蒙了,坦白讲,我是完全不懂钓鱼的,我也不可能陪着他去钓鱼,钓鱼太浪费时间了。可是,我当时问了一下他习惯去哪里钓鱼。他告诉了我一个位置,我知道那儿附近有一家很好的素食餐厅,正好也很适合他。于是,我就主动问他下次是否约到那里吃饭,他很痛快地答应了。 在一些看似平平常常的话语中,给自己寻找机会,让自己真的会聊天。比如,当对方聊到自己的日常保健时,你可以多问一些细节,下次见面的时候送对方一件他正缺的保健器材。又如,如果对方聊到自己的孩子正在高考,你可以约对方一起去拜访你认识的某一位高中老师。 诸如这样的对话和聊天都很有意思,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会让你的目的达成。 " "★持续畅销:引起读者共鸣,具备大畅销潜质。高情商+聊天是读者渴望满足的需求点,书名充分解决读者的痛点,满足大众读者的阅读渴望。 ★独特价值:内容超级实用,具备差异化优势。 内容超级实用接地气,将影响,说服,沟通,谈判,植入聊天中,让你的问题迎刃而解。 ★强大营销:篇篇文字具备网络爆文潜质。 针对痛点沟通问题与场景,进行新媒体传播。结合磨铁与各渠道新媒体平台资源,适合进行扩散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