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时光文库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圣人般虚淡的心境 《庄子》中曾提到过一个女人,她在与南伯子葵 地交谈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卜梁倚吗? 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 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那种明 敏的才气。我本想如果用虚淡的心境去教导他,没准 他果真能成为圣人。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虽然把 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给具有圣人才气的人看起来更容 易些,但我还是选择持守着告诉他,结果,他三天之 后便能遗忘天下。看到他已经可以遗忘天下,我又凝 寂持守,结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遗忘万物。看到他已 经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遗 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 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澈。当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澈 ,他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当他感受了道, 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当他超越古今的时限可以在历 史中穿梭,那么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当你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 因为没有了死的对比,那时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庄子认为,一个可以学道的人,必须有“圣人般 虚淡的心境”,否则,这个人只能在世间随波逐流, 跟随着众人行走于声色名利之中,永远没有醒悟的那 一天。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保 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才有可能像庄子一样,达生而 逍遥。 心灵的淡泊,能与宇宙时空中无穷无尽的能量连 接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灵魂升华,会把一切美 好的东西变得永远充满神秘色彩。为了放淡自己的各 种欲望,我习惯在孤灯夜静的书案前,头靠着松软的 椅背,轻轻地合上疲惫的眼睛,闭目养神,忘记自己 ,忘记世上困扰人的一切。在宁静中,我的生命变得 犹如满天的轻风细雨那样悠长、清澈、温和,缓缓地 逍遥于宇宙时空之中…… 一个人要想消除心灵的烦恼,淡泊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珍爱生命,就必须修身养性。人总有一天会走 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 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不动的高山,安 贫乐道;不能像水中的杂草,随波逐流。居住在闹市 ,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它潮起潮落 ,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改变 心中的宁静。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 上。 侧耳倾听蝉鸣声 默雷禅师有个叫东阳的小徒弟。 这位小徒弟看到他的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分别到 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师父给他们公案,用来拴 住心猿意马,于是他也请求师父指点。 “等等吧,你的年纪太小了。”但东阳坚持要参 禅,大师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参禅的时候,东阳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 头,然后在师父的旁边坐下。 “你可以听到两只手掌相击的声音,”默雷微微 含笑地说道,“现在,你去听一只手的声音。” 东阳鞠了一躬,返回寝室后,专心致志地用心参 究这个公案。 一阵轻妙的音乐从窗口飘入。“啊,有了,”他 叫道,“我会了!” 第二天早晨,当他的老师要他举示只手之声时, 他便演奏了艺伎的那种音乐。 “不是,不是,”默雷说道,“那并不是只手之 声。只手之声你根本就没有听到。” 东阳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岔。因此,他就把 住处搬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这里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什么是只手之 声呢?”思量之间,他忽然听到了滴水的声音。“我 终于明白什么是只手之声了。”东阳在心里说道。 于是他再度来到师父的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 “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再参!” 东阳继续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 他听到风的鸣声,也被否定了;他又听到猫头鹰 的叫声,但也被驳回了。 只手之声也不是蝉鸣声、叶落声…… 东阳往默雷那里一连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种 不同的声音提出应对,但都未获认可。到底什么是只 手之声呢?他想了近一年的工夫,始终找不出答案。 最后,东阳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 声音。他后来谈自己的体会说:“我再也不东想西想 了,因此,我终于达到了无声之声的境地。” 东阳已经“听”到只手之声了。 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谜,人最不了解、最不明白 的,恰恰是人本身。 我们活着毕竟要关照好自己,生命是我们从造化 接受的恩赐,我们有愿望也有责任去善待这项恩赐。 珍视我们的心灵,醒悟自觉,尝试着与自己的心灵对 话,将整个心灵融入自然中,倾听自然的声音,用自 然的营养滋润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使我们自由的心灵 飞翔在宇宙深处。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