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2021版)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内容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秉臣,后改字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以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而闻名。其实,他在创作上本是多面手,有驾驭各种艺术样式的才能。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鲁迅先生曾评价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稻草人》是怎样写成的呢? 1921 年叶圣陶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1922 年《儿童世界》创刊。从1921 年11 月15 日创作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到 1922 年6 月写完《稻草人》,叶圣陶共创作童话23 篇,陆续刊登在《儿童世界》上。之后作者把1921 年至1922 年上半年创作的20 多篇童话结集出版,取名为《稻草人》。叶圣陶非常喜欢《稻草人》,他曾说:“我之喜欢《稻草人》,较《隔膜》为甚,所以我希望《稻草人》出版,也较《隔膜》为切。”郑振铎在为《稻草人》作序时认为:“在描写一方面,全集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 《稻草人》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丰碑。茅盾这样评价:“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稻草人》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它所运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令人称道。与当时流行的“不写王子,便写公主”的西方童话模式不同,也与他自己早期的理想主义的风格不同,叶圣陶的《稻草人》童话集直面人生,扩大了题材范围,把现实事件引进童话创作的领域。他所塑造的“稻草人”“石像”“画眉鸟”“小白船”“含羞草”等文学形象,打破了“灰姑娘”“天鹅”“睡美人”等外国儿童文学形象在中国儿童文学界“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名篇《稻草人》作为时代的产物,聚焦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展现劳动人民的苦难,以一个稻草人的视角,描述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并通过稻草人的心理活动,表达对善良人性的呼唤,希望唤起忠诚、友爱、同情等美好的情感,启迪人们对社会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作品关注的是社会边缘人,关心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以小人物反映大历史,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识。 唐弢对《稻草人》有细致而准确的评价:“早期童话集《稻草人》中,部分作品(如《小白船》《芳儿的梦》等)曾为儿童描绘了一片超现实的‘天真的乐园’,但更多的作品则是严肃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如《画眉鸟》中可以看到阶级社会的鲜明图画;《富翁》启示读者不可脱离体力劳动;《稻草人》一篇则描写了旧中国农村人民的痛苦生活,为他们的悲惨境遇申诉。它们有助于启发儿童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同情下层人民,但有时气氛过于低沉。后期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则显然不同,集体主义和乐观进取精神已贯穿在一些作品中。续安徒生童话而写的《皇帝的新衣》,讽刺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蚕儿和蚂蚁》提出了为谁劳动的问题。《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篇,以隐喻手法揭示了轻视群众的‘英雄’的可悲下场以及人生所应采取的切实态度。” 叶圣陶认为童话是写给“最可爱的后来者”的。在童话中,他让儿童看到真实的人生和现实生活,而不是虚幻的世界。同时,他的童话也充满了真、善、美、爱等美好的事物,努力表现“儿童天真的国土”。 叶圣陶在创作童话方面,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早期作品着重抒情,风格唯美,后期作品则着力描写现实中的不幸与苦难。而他别具一格的简洁、朴素的语言特色却始终如一,用散文的形式来写童话,充满诗意,富有听觉和视觉的美。从文学风格上看,《稻草人》文字流畅灵动、富于想象、诗意盎然,于浅显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于平实的语言中传递着强烈的感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为中国极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除了童话,叶圣陶在小说、诗词、戏剧等各个领域均有不俗的表现,在散文领域尤有建树。叶圣陶的早期散文以表达母爱、乡思和友情为主,阐发了作家对爱与美的不懈追求。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他在上海时的作品,文章将乡间秋虫和鸣、灵性跃动的天籁之境,与现在“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的枯燥空间加以对比,表达了作家对自然的深切向往。 1925 年后,叶圣陶的散文创作逐渐由乡情别意的抒发转向人生经验的总结,将个人的人生态度、处世观念融入散文创作中,呼吁人们脚踏实地为社会服务,表现出较强的劝世意识,体现了作者关注现实、认真处世的人生观。作者希望人们能体会平凡百姓的痛苦,树立为民众谋求幸福的志愿,致力于揭露现实生活的不合理并予以纠正。他认为“人间如真有所谓英雄,真有所谓伟大的人物,那必定是随时考查人间的生活,随时坚强地喊‘人间怎么能……’,而且随时在谋划在努力的”(《“怎么能……”》)。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减少了早期创作中浓厚的抒情成分,增强了理性思考的深度,大多是随笔式的文字,显得从容细致、朴实隽永、随和亲切。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作家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有关。 叶圣陶散文中,有一类以针砭人生、批评时政为主,与此相应,语言笔调以议论性为主,行文不拘一格,富于变化。例如,“五卅惨案”发生的次日作者创作的名篇《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这篇散文中,作者以高昂的情绪、简洁明快的语言,毫无掩饰地宣泄着内心对于屠杀者的愤怒,歌颂了学生与工人团体的努力和抗争,诅咒所有邪恶的“魔影”必将消亡。文章节奏强烈、愤慨激昂,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具有强大的震撼力,成为当时的散文园地中不可多得的具有阳刚之美的艺术佳作。 叶圣陶的叙事抒情类散文,中心突出、脉络清晰,讲究思辨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如在《藕与莼菜》一文中,作者以分析的口吻说道:“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虽为抒情,却带有议论的风格,客观化的文字中,融入了作者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显现出理性思维的强大作用。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叶绍钧风格谨严,思想每把握得住现实,所以他所写的,不问是小说,是散文,都令人有脚踏实地,造次不苟的感触。所作的散文虽则不多,而他所特有的风致,却早在短短的几篇文字里具备了:我以为一般的高中学生,要取作散文的模范,当以叶绍钧氏的作品最为适当。”这一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叶圣陶散文风格谨严、不求奇诡、直白阐述的散文风格。 叶圣陶的散文结构严谨。以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为例,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个自然段说阶前不见绿草,窗外不闻虫声,自己居留的城市是一个“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第二、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乡间秋虫的合奏;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发表感慨,由秋虫声引发对于人生的淡漠无味的感受;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收束,回应开头,提示“井底”与“铅色”的象征意味。文章不追求布局的新颖别致,而用平直的结构显豁地阐发主题。 有学者认为,叶圣陶的散文是以“哲学家的头脑,宁静的心,在对一切的自然现象,人生事物,刻苦地探索人生的究竟,在每一篇小品文里,他都很深刻地指示出一个人生上的问题”。对日常人生的关注正是作者朴实谨严的思想个性的表现,这也造就了作者自然亲切、明白如话的文风。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优美的童话,阅读朴实的散文,一起来品味其中的美、善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