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春秋故事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擅长通俗读物写作,尤以写作历史读物见长,并尝试将语文与历史相结合。著有《中国历史故事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上下五千年》等。
内容简介
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的故事出自两千七百多年以前。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皇帝,皇帝这个称呼是从秦始皇开始 的。三千年多以前,中国有一个朝代叫周朝。周朝最高的头儿不叫皇帝,叫天王。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 这位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有个老大臣叫褒(bāo) 珦(xiàng),他劝天王要好好管理国家,爱护老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里的姑娘弄到宫里来。周幽王听了,冒了火儿,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眼看着没有放出来的指望了。褒家的人一直给他想办法。他们想:“天王既然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挺好看的乡下姑娘。褒家把小姑娘买了来,小姑娘就算是褒家的人了,取了个名字叫褒姒(sì)。褒家教她唱歌跳舞,把她训练好了,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hào)京(在陕西西安)献给周幽王,算是替褒珦赎罪的。 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他越瞧越爱,觉得王宫里头的美女都加到一块儿也抵不上褒姒的一丁点儿。他马上免了褒珦的罪,把褒珦放出来了。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褒姒,把她当心肝宝贝儿。褒姒并不喜欢天王,她老皱着眉头叹气,暗暗地流眼泪,进了王宫没有过一次笑脸。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可她怎么也笑不出来。天王就出了一个赏格1:“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古时候把铜叫作金子。咱们有句成语叫“千金一笑”,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赏格一出去,就有好些人赶着想来发财。他们进了宫里,向褒姒说笑话,装鬼脸,演滑稽戏。褒姒见了这些人只觉得讨厌,把他们都轰出去了。 有一个很能拍马屁的下流人叫虢(guó)石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他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西方的部族,周朝人把他们叫犬戎(róng)],在骊山(在陕西) 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有一座。万一西戎打进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人见了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么一个接着一个地都烧着烽火,邻近的诸侯(天王分封的各国君主通称) 瞧见了就会发兵来救。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烧得满天通红,让邻近的诸侯见了,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么多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肯定会笑的。您说我这个法儿好不好?”周幽王把眼睛眯成一道缝儿,拍着手说:“好极了,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说走就走,带着褒姒到了骊山。有一位诸侯叫姬友(即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正在京都帮着料理国事。他怕天王玩烽火出乱子,赶紧跑到骊山,劝天王别乱来。周幽土正在兴头上,这种话哪儿听得进去。他气着说:“我在宫里闷得慌,难得跟娘娘出来一趟,放放烟火,解解闷儿,这也用得着你管吗?”郑伯友碰了一鼻子灰。 到了晚上,虢石父叫手下的人把烽火点起来。火越烧越旺,满天全是火光,烽火台一个接着一个都烧起 来,远远近近,全是火柱子,好看极了,也可怕极了。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以为西戎打进来了,赶紧带领兵马赶来。没想到到了那儿,一个敌人都没看见,光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各位辛苦了,没有敌人,是天王跟娘娘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天王的当,一个个气得肚子都快破了。 褒姒根本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儿。她瞧见这许多兵马乱哄哄地忙来忙去,跟掐(qiā) 了脑袋的苍蝇似的在那儿瞎撞,就问周幽王:“这是怎么回事?”周幽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说是为了让她看了发笑。他歪着脖子,带笑地问:“好看吗?”褒姒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说:“呵呵,真好看!亏得你们想得出这玩意儿。”这位糊涂到家的天王还当褒姒真笑了呢,这高兴就不用提了,就把一千斤金子赏给了那个小人虢石父。他们玩儿了几天,这才高兴地回到了京都。 隔了没有多少日子,西戎真打进来了。头一道关的烽火一烧起来,周幽王就慌了,他连忙叫虢石父赶紧把这儿的烽火点起来。那些诸侯上了回当,这回就当天王又在开玩笑了,全都不理他。烽火黑天白日地点着,也没有一个救兵赶来。京都里的兵马本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算是大将,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打到后来,被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大将一死,小兵就乱了。西戎的人马像发大水似的涌了进来, 把老百姓杀的杀,抢的抢。年轻的男女打不过敌人,被抓了去当奴隶。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人杀了,连那个老待在宫里没有真正露过一次笑脸的褒姒,也被他们抢去了。 郑伯友同时也是郑国(当时在陕西) 的国君,他的儿子叫掘(hū) 突,一听见他父亲被西戎人杀了,就穿上孝衣,带着三百辆兵车,从郑国一直赶到京都去跟西戎拼命。掘突胆子大,人又机灵,加上郑国的兵马平日训练得好,一交战就杀了不少敌人。别的诸侯这会儿才知道西戎真打进来了,也都带着兵车上镐京来打西戎。西戎的头子看见诸侯的大兵到了,就叫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宝货财物全抢了去,然后放了一把火,退回去了。 中原诸侯打退了西戎,大伙儿立周幽王的儿子为天王,就是周平王。诸侯回到本国去了,只剩下掘突被周平王留住,请他在京都办事。不想各路诸侯一走,西戎又打过来,占去了周朝西半边的土地,一步步又打到京都的边上来了。周平王怕镐京保不住,自己又怕死,再说京都的房子被西戎人烧了不少,库房里的财宝早被抢了个一干二净,要盖宫殿也盖不起。就这么着,周平王扔了镐京,迁都到洛邑(在河南洛阳)。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以镐京做京都的时候,称为西周;洛邑在东边,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样张二 唇亡齿寒 齐桓公老了。西方秦国(那时候在甘肃天水一带和陕西的一部分地方) 的国君想趁着这个机会扩张势力,做中原的霸主。那位国君就是秦穆(mù) 公。秦穆公一向不跟中原诸侯争地盘。他认为要做大事得有人才,单凭一两个人是不顶事的。他就想尽办法搜罗天下人才。在用人方面,秦穆公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主张。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权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他们的钳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客人,外地来的人权力不管多大,也只限于一个人,不可能像豪门大族那样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秦穆公搜罗人才,还真被他找到了好些个。第一个人物姓复姓“百里”,单名“奚”(xī)。百里奚是给人家看牛的,可秦穆公请他来当相国。百里奚是虞(yú)国(在山西平陆东北,三门峡附近) 人,三十多岁才娶了个媳妇儿杜氏,生个儿子叫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 百里奚和杜氏两口子恩恩爱爱,就是家里贫寒。百里奚打算出去找点儿事做,可又舍不得媳妇儿和孩子。 有一天,杜氏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能老待在家里呢?您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做事,难道等到 老了才出去吗?家里的事您尽管放心,我也有一双手呢!”百里奚听了他媳妇儿的话,决定第二天就出门。 第二天,杜氏预备些酒菜,替男人送行。家里还有一只老母鸡,杜氏把它宰了。可是灶下连柴也没有,杜氏就把门闩(shuān) 当柴烧了,又煮了些小米饭,熬点儿白菜,叫百里奚舒舒服服地吃了一顿饱饭。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小孩儿,拉住男人的袖子,眼泪是再也忍不住了,抽抽搭搭地说:“您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百里奚也眼泪汪汪地劝了她一番。他们到河边沿,杜氏从歪脖子柳树上攀折了一根柳条,交给他作为纪念。 百里奚离开家乡,到了齐国,想去求见齐襄公,可是没有人替他引见,只好流落他乡要饭过日子。后来他到了宋国,已经四十多岁了。在那边他碰见个隐士,叫蹇(jiǎn) 叔,比他大一岁。两个人一聊,挺起劲儿,就做了知心朋友。可是蹇叔也不是很有钱,百里奚不能老跟着他过活,只好在乡下给人家看牛。 这两个好朋友后来跑了好几个地方,想找一个出路,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一个适当的主儿。蹇叔说:“咱们还是回老家去吧。”百里奚惦记他的媳妇儿,打算回到虞国去。蹇叔说:“也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我的朋友,我也想瞧瞧他去。”他们两个人就到了虞国。蹇叔去看他朋友,百里奚去瞧他媳妇儿。 百里奚到了本乡,找到了以前的住处。破房子还在,连河边沿那棵歪脖子柳树还像从前那样,可是他的媳妇儿和孩子哪儿去了呢?问街坊四邻,没有一个知道的。他们说:“这儿连年遭灾荒,死的死,逃荒的逃荒。一个妇道人家,也许改嫁了,也许死了。”百里奚在门口愣了半天,想起他媳妇儿劈门闩、炖(dùn) 母鸡的情形,不由得掉了眼泪,很伤心地走了。 他去瞧蹇叔,蹇叔又带着他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还说他一定带他们去见虞君。蹇叔已经打听明白了,他摇了摇头,对百里奚说:“虞君不识大体,爱贪小便宜,不像个有作为的人物。”百里奚说:“我已经奔走了这么些年了,就留在这儿吧。”蹇叔叹了一口气说:“这也难怪你。不过我还是回去。以后你要想瞧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了大夫。哪儿知道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为了小便宜,连国也亡了。 原来,公元前655 年,邻近的晋国(国都在山西绛县) 派使者到了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作为礼物。使者说:“虢国(又叫北虢,在山西平陆,三门峡附近) 老侵犯我们,我们打算跟他们打一仗。为了行军的方便,贵国可不可以借一条道儿让我们过去?”虞君瞧瞧手里的玉璧,又瞧瞧千里马,喜欢得了不得,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不行!虢国跟虞国贴得那么近,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俗语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我们这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被人家灭了。万一虢国被晋国灭了,虞国也一定保不住。”虞君说:“人家晋国送来了这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难道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宫之奇还想说几句,却被百里奚拦住了。 宫之奇退了出来,对百里奚说:“你不帮我说话也就罢了,怎么还拦住我呢?”百里奚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道儿上。”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偷偷地带着家小跑了。 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派大将率领大军经过虞国灭了虢国,回头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 虞君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虞君后悔万分,对百里奚说:“当初你为什么不拦拦我呢?”百里奚说:“宫之奇说的您都不听,难道您能听我的?” 晋献公给虞君一所房子,另外送给他一副车马和一对玉璧。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百里奚宁可做俘虏, 也不愿意做晋国的官。 样张三 卧薪尝胆 勾践回到了越国,大臣们一见,又是高兴又是伤心。勾践对他们说:“我是个国破家亡的奴才,要不是大伙儿这么尽心尽意地出力,我哪儿能有回国的一天?”范蠡说:“这是大王的洪福,哪儿能算是我们的功劳呢?但愿大王从今往后,时时刻刻记住在坟头石屋里的苦楚,这样,越国才能出头,我们的仇准能报的。这是我们做臣下的和全越国人的愿望!”勾践说:“我决不叫你们失望!”他就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兵马,自己很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想办法救济穷苦的老百姓。这么一来,全越国的人个个欢喜,恨不得把自己的能耐全都拿出来,好叫这受欺压的弱国变成一个强国。 勾践唯恐舒服的生活消磨了志气。他把软绵绵的褥子撤下去,拿柴草当作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先尝一尝苦味。这就叫“卧薪尝胆”。因为这回遭了亡国之祸,大批百姓被屠杀,人口减少了,他就制定出几条奖励生养的条例来。例如: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的姑娘做媳妇儿;男子到了二十岁,女子到了十七岁,还不成亲的,他们的父母要受一定的处罚;快要临盆的女人,必须报官,好派官医去照顾她;添个小子,国王赏她一壶酒,一条狗;添个姑娘,国王赏她一壶酒,一头猪;有两个儿子的,官家给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官家给养活两个。赶到种地的时候,越王亲自拿着锄头在地里干活儿,为的是让庄稼人提起精神,加紧种地,多打粮食。国君的夫人也老出去,看望养蚕、缫(sāo) 丝、织布、纺线的妇女们。没有事的时候,她自己也在宫里织布。穿衣、吃饭,处处节省,为的是给吴王夫差进贡。夫差见勾践月月有东西送来,非常满意。 这时候,夫差正打算起造姑苏台(在江苏苏州)。越王勾践趁着这个机会,预备了几根又长又粗的木料,打发文种送去。夫差从来没见过这么粗大的木料,非常高兴。大材不可小用,姑苏台得照原来的设计加高一层,还得往大了建造,才能够高矮合适。这么一来,工程可就大了。苦了吴国的老百姓,没黑天没白日地干着,还得经常挨打受骂。 勾践又叫文种和范蠡向吴王进贡美人儿。范蠡说:“托大王洪福,我找着了一位又精明又懂大义的美人儿,她叫西施。她情愿舍出自己的身子,去给大王报仇。”越王就派他送去。夫差一见西施,就把她当成了下凡的仙女。没几天,夫差就当了西施的俘虏。有一回,夫差对她说:“今天越国的大夫文种上这儿来借粮。他说,越国收成不好,打算借粮一万石,过年如数归还。你瞧应该怎么办?”不用说,西施劝夫差答应了。 文种领了一万石粮食,回到越国,把这些粮食全都分给穷人。这么一来,全国的人没有一个不感激越王的。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就挑选了顶好的可以做种子的粮食一万石,亲自还给吴国。夫差见勾践不失信,更加高兴了。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足实饱满,就对伯嚭说:“越国粮食的颗粒比咱们的大。咱们就把这一万石当作种子。这样一来,咱们的庄稼就长得更好了。” 伯嚭就把越国的粮食分给农民,叫他们去种。到了春天,吴国的庄稼人下了种,天天等着新秧长出来。等了十几天了,还没出芽。他们想,好种子大概要比普通种子出得慢一点儿,就耐着心又等了几天。没想到全国撒下去的种子全霉烂了。他们没有了主意。末了,只好再用自己的种子,可是已经误了下种的时间。这一年的饥荒算是坐定了。吴国的老百姓都怪吴王和伯嚭不顾土地合适不合适,就冒冒失失地用了越国的种子。他们哪儿知道越国送去的粮食,都是已经蒸熟了又晒干了的呀! 越王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发兵。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伍子胥还在,那可是个有智谋的人;二来,吴国的兵马全部在国内,力量很强。咱们还得等个机会。”越王只好耐心等候,趁这时候扩大军队,操练兵马。 伍子胥听说越王勾践操练兵马,就去见夫差,劝他小心着勾践。夫差听了伯嚭的话,叫伍子胥别再多嘴。 后来夫差要出兵征伐齐国,伍子胥又出来反对。夫差一心想当霸主,哪里肯听他的,亲自带兵进攻齐国,还打了个胜仗。他得意地回到吴国,文武百官全都道贺,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得了点儿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那才是大灾祸。”这种泼冷水的话,夫差才听不进去。他恨透了伍子胥,又经西施一撺掇,就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让他自杀。 夫差逼死伍子胥后,拜伯嚭为太宰,打算会合中原诸侯,当个霸主。公元前482 年,夫差发兵又打败了齐国,大军到了卫国的黄池(在河南封丘西南),召集诸侯来开会。晋国、卫国、鲁国都害怕了,承认夫差为首领,还订立了盟约。 没想到,夫差从黄池回国,到了半道上,收到一个接着一个的坏消息:越王勾践已经发大军打进吴国去了。吴国的士兵知道国内打了败仗,加上远道的劳累,已经没有打仗的精力了。越国的兵马是经过好几年训练的。两边一交手,吴国的兵马就像秋天的树叶子,经大风一刮,被打得七零八落了。夫差没法儿,只好派伯嚭去跟越王求和告饶。伯嚭带着好些贵重的礼物跑到越国的兵营,跪在勾践面前,央告求和。范蠡低声对越王说:“吴国现在还有实力,不是一下子就能灭了的。”勾践就答应了跟吴国讲和,接着退兵回去了。 公元前473 年(黄池大会之后九年),越王勾践带着范蠡、文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吴国的兵马一连气打了几回败仗。伯嚭抵挡不住,投降了。吴王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拿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呢?”说完就自杀了。此时,吴国的将士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都投降了越国。 越王勾践进了姑苏城,坐在吴王夫差的朝堂上,文武百官向他朝贺。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儿,捻着几根七长八短的松针胡子,等着受封。勾践对他说:“你是吴国的太宰,我哪儿敢收你做臣下呢?你怎么不跟着你的国君去呀?”伯嚭臊得脸通红,低着脑袋退了出去。勾践派人把他杀了。 勾践大赏功臣,单单短了个范蠡。原来他埋名隐姓,跑到别国去了,临走还给文种留下一封信,劝他说:“飞鸟打光了,弓箭就没有用了;兔子打光了,就轮到猎狗被煮来吃了。大王在患难的时候,用得着咱们,对你我挺好。现在他得了势,就怕咱们的威信超过了他,祸事就来了。您也赶快走吧!”文种不怎么相信他这些话,可是心里又很不舒坦,就害起病来。有一天,勾践亲自去探望文种,临走前留下了一把宝剑。文种拿起来一瞧,嗬!原来就是当初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宝剑。他这才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据说范蠡后来经商发了大财,那个有名的大商人陶朱公就是范蠡。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接着带领大队人马渡过淮河,在俆(shū) 州(在山东滕州) 会合了齐国、晋国、宋国、鲁国的诸侯。当初中原诸侯最怕的是楚国,自从楚国被吴国打败了以后,就转过来怕吴国。如今吴国又被越国灭了,他们只好听从勾践的了。这么着,越王勾践做了霸主。春秋时期在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之后,又兴起了吴、越二霸,就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市面上林汉达著作的版本较多,为什么首选《中国历史故事集》? 《中国历史故事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相比《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篇》《上下五千年》等,是最能体现林汉达写作风格的一套书。首先,在组材方面,用“跟镜头”的方式,将主线“一线贯穿”,即一个故事关联下一个故事,中间不断线。 其次,在语言方面,使用口语化的表述,多动作、表情、心理等描写,犹如在道家常,无传统历史书那种居高临下之感。很少直接评论人和事,而是把态度融合在叙述的口气和用词上,与读者平等交流,亲切自然。 ·为何分为《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四本书? 分为四册是为了让每部书的内容体量适中,重量较轻,一来避免大部头书对孩子造成的压迫感,二来拿着书阅读时也不会太重。另外,分册也方便读者购买喜欢的朝代内容,给读者更多自由选择。 ·这是一本轻松有趣的历史启蒙书,也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语文“宝库”。 历史启蒙毋庸置疑,语文“宝库”主要体现在,书中涉及大量成语故事,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暗箭伤人”“唇亡齿寒”“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起死回生”“狡兔三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图穷匕见”“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暗度陈仓”“四面楚歌”“苏武牧羊”“投笔从戎”“得陇望蜀”,等等。 ·专为孩子设计的“状元”藏书票,凑齐四张,可解锁藏书票背后的“名画”拼图。 四张“状元”藏书票分别是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六首”状元丁显、“圣旨建坊传美名”状元任亨泰、被“梦”选中的状元许观。名画为明代沈周的《东庄图册-知乐亭》。希望小读者像状元一样考试顺利,同时能在“知乐亭”中劳逸结合。 ·本套书不仅有96个有趣的经典故事,还有123幅难得一见的古画,图文相得益彰。 《春秋故事》24个故事,36幅图。《战国故事》26个故事,38张古画。《西汉故事》25个故事,27张古画。《东汉故事》21个故事,22张古画。古画与内容是有关联的,既形象生动,又能缓解阅读纯文字时的疲惫感。这些古画都出自古代典籍,较为难寻。 ·大字版,排版舒朗,阅读体验感好。 ·精编精校,生僻字注音。 本套书在原本的基础上做了精编精校。比如,原版为“放虎回山”,考虑到成语的规范性,也为了小读者积累最准确的成语,改成了“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