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老百姓的中医养生书系(中医养生药浴篇)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药浴疗法的渊源 沐浴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 时代,就有关于沐浴的记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 记载:“浴者,涤其身也;沐者,洁其发也;澡者 ,净其手足也。”中医将沐浴与中草药相结合,逐 步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药浴疗法。该法是采用药物煎 汤,将全身或局部皮肤在药液中浸洗或进行淋洗的 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已有数千 年的历史。由于该法作用温和,使用简便,疗效独 特,所以一直备受医家和患者青睐。 一、奠基期——春秋战国秦汉 春秋时期,以气味芳香的药材所制“香汤”就 被用来沐浴身体、驱邪避害,同时也是招待达官显 贵的一种礼仪,药浴的雏形由此产生。最早药浴在 医疗上大多被应用于疮疡科,《礼记》中载“头有 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在春秋时期中医已采 用沐浴的方法治疗头部和肢体的疮疡。战国时期大 诗人屈原在《云中君》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 ”,记载了战国时人们就用芳香类的药物煎汤沐浴 洁身了。兰汤就是用兰草煎的水,而兰草即为现在 的佩兰,其气味芳香,有祛湿解暑、健脾化浊之功 效。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医方著作,其中有大量关于药浴的记载。该 书中所载药浴方法既用于内科病证也用于外科疾病 ,视病情不同,有局部药浴和全身药浴法之分。如 对婴儿病间(痫)的治疗,《五十二病方》载用雷 丸和猪煎膏和之,配水洗浴躯干局部。又如对于瘙 痒症的治疗,需以桃叶煮水,饮热酒之后,全身浸 入桃叶所煮热水中,即使瘙痒日久也可以治愈。对 外科疾病,该书非常重视对患处的清洗,书中载有 “渍”“浘之”“洒”等方法。渍,浸渍;浘之, 指冲洗伤口;洒,洗涤外伤感染之脓疮。如其中记 载“善以水洒加(痂),乾而傅之”。《五十二病 方》对熏蒸法也有记载,如治疗烧伤留下的瘢痕, 可用秋天的竹枝、竹叶煮水,以热蒸汽来熏疗。 秦汉时期,药浴疗法发展迅速。宫廷内流行温 泉疗法,秦始皇在骊山建“骊山汤”,开启了中国 温泉药浴之先河。温泉是自然的产物,对风湿病、 关节炎、皮肤病以及各种妇科病等疾病具有很好的 治疗效果。《黄帝内经》提倡在疾病治疗中采用内 外并取的方法,并且提出了多种外治疗法,其中就 包括药浴。《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 为汗”“摩之浴之”“行水渍之”等药浴发汗祛邪 法的记载,是指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 浴,使邪从汗出。药浴可以使药物与人体体表的皮 毛充分接触吸收,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三焦膀 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通过皮毛的吸收,可以 使药物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达到治疗目的。此外,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热敷、热熨的方法,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