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

课程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课程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
ISBN: 9787568087957

作者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在把贵州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背景下,由贵州师范大学与原贵州省旅游局(现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共建的,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进旅游产业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72名,专业背景涉及地理学、民族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旅游管理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酒店管理专业获批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产品设计专业为贵州师范大学第一个新文科试点专业。现有“旅游管理”“旅游职业教育” 两个专业硕士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学术硕士点,拥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蜡染传承基地,以及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蜡染、刺绣、侗戏、布依地戏、芦笙)等国家级文化旅游教研平台。

内容简介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更需要一流的课程,大学课程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出台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引导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外,还需引领和紧跟产业发展,以新的教育理念,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及其课程改革和实践需要立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业首先是服务性行业,职业理念与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与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而人文素养是学生从基层岗位直到管理岗位的保障。新时代文旅行业在跨界融通的大背景下,不断产生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文旅边界越来越模糊,范围越来越延展,专业能力与跨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更高需求,客观要求我们应有“旅游+”的理念,打破学科与专业各自为政、故步自封,推进学科与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贵州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8年获批贵州省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贵州省首批特色重点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并于2020年通过验收),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地方性院校的我们将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融入国家及地方的发展大局,紧紧围绕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需要,紧密结合贵州旅游发展与文化创意等产业高度黏合的特征,充分利用好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教育部授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蜡染传承基地项目学Ⅱ课程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前言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整合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和产品设计四个专业,建立专业群、课程群、师资群和实践基地群,强化专业发展与文旅产业、事业发展的对接,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形成“以研促用、以用促教、以教促研”的联动效应。 本次出版的《课程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一书,是2017年以来贵州省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果,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文化类、管理类和特色类三类课程。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教师们立足各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以等文科建设为出发点,以“社会位育”为核心理念,力图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革新,去打磨每一门课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课程建设理念和理论的探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革新是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的,我们仍然在路上,目前所呈现的成果也只是阶段性的,可能并不成熟,只是抛砖引玉。我们深知,唯有厚学,才能厚积薄发,唯有不断求索,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成为学子们求学道路上的领路人,成为课程中教与学相彰的建构者和发展者。 本书由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教学团队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积累而成,从十二门精品课程中总结概括教改成果,参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汇编而成,对于其他省级、国家级旅游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院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