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精装典藏版)(精)/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中小学课外阅读文库
作者简介
徐光耀,1925年出生于河北雄县。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研究生。河北省文联、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少小灾星》《四百生灵》,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望日莲》《乡亲们呐……》,短篇小说集《望日莲》《徐光耀小说选》,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忘不死的河》等。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艺评奖小说一等奖,获电影一等奖。
内容简介
“呱唧、呱唧、呱唧……”由远而近传来一路子急跑 声。老奶奶吃了一惊,一针扎在手上,只见单布门帘往里 一鼓,从底下冒出个孩子的头来:“奶奶!奶奶!一条长虫 转砖堆,转了砖堆钻砖堆。——你说说,你说得上来吗?” 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淀边上,有个小水庄子。这庄子有 个古怪的名字,叫作鬼不灵。在抗日战争年间,就在这个 庄子上,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头了。 单说这鬼不灵西北角上,有一户小小人家,一带短墙 围起个小院,坐北朝南两间草房。栅栏门朝西开,左右栽 着四棵杨柳树。从门往西五十步光景,便是白洋淀的一个 浅湾,一片葱茏茂密的芦苇,直从那碧琉璃似的淀水里蔓 延到岸上来。风儿一吹,芦苇起伏摇荡,发出一阵沙沙的 喧笑声。啊,若不是苇塘尽头矗立着一个鬼子的岗楼,若 不是从那儿凛凛然逼来一股肃杀之气,单看小院这一角, 可不是一幅美妙秀丽的田园画儿吗? 可惜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3年,日本鬼子对 冀中人民发动的“五一大扫荡”,过去也就是一年光景。 人们已从“无村不戴孝,户户闻哭声”的年月,转人“出 门必过路,夜观岗楼灯”的阶段了。各村庄已大体编就保 甲,向据点一天一度地派着“联络员”。共产党的武装和 党政工作人员,都已转入隐蔽斗争,只在日落天黑时,才 三五不等地搞些艰难而秘密的工作。敌寇则依靠三里一堡 、五里一碉的据点林,配上封锁沟和汽车路织成的网,仍 在进行着频繁的“清剿”,气焰十分嚣张。 且说那个小院的房间里,这时正靠窗坐着一位老奶奶 。她头发花白,脊背佝偻,披着一件掩襟的褂子,盘腿卧 脚地在抽针引线,缝补着一只张了鲇鱼嘴的夹鞋。她蹙着 一双老眼,眉头上攒起两个疙瘩,豆粒大的汗珠儿,就在 那皱纹重叠的额上排起队来。天是闷热的,可是,她一点 儿都不觉得,像是一颗心化在那只鞋上了。 “呱唧、呱唧、呱唧……”由远而近传来一路子急跑 声。老奶奶吃了一惊,一针扎在手上。只见单布门帘往里 一鼓,从底下冒出个孩子的头来:“奶奶!奶奶!一条长虫 转砖堆,转了砖堆钻砖堆。——你说说,你说得上来吗?” 真叫人哭笑不得。老奶奶一面瞪着他,一面揉着胸口 ,好半晌,才喘口气说:“小祖宗,你把奶奶给吓煞了。 越说不叫你跑,怎么更跑欢了?”一句话提醒了那个小家伙 ,身子往下一蹲,脑袋歪在炕沿上,恍若犯了大错似的, 咪嘻咪嘻地笑了起来。在那月牙儿似的一对小眼里,两道 挺逗人的光芒闪跳着。 这就是老奶奶心上的红灯,眼里的明珠,她的全部希 望和宝贝,她的孙子——张嘎子。眼下,他的年纪才只十 三岁。 老奶奶没有儿,儿子在七七事变那年给鬼子打死了; 张嘎子没有妈,妈在他五岁那年病死了。老奶奶只有这个 孙子,孙子也只有这个老奶奶。老奶奶已是近七十的年纪 ,就靠半坑苇子一双手,织些席,纺点线,把自己的残年 当作一把土,一心只要培育这棵小苗苗长大。喜却喜这孩 子不但吃得苦,耐得寒,而且伶俐懂事,性情活泼,生得 来一副宽亮心肠,成日价除了帮着老奶奶刷锅洗碗,拾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