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帝国史](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124/02/20240124021239708.jpg)
出版社: 甘肃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8.10
折扣购买: 匈奴帝国史
ISBN: 9787226059265
左文宁,历史研究者,魏晋南北朝吧等历史类贴吧的吧主,好钩稽史料,喜行走湖海,多有热帖、精华帖。曾为《大明江山三百年》等作品的特约编辑。待出版《谋断十六国》《大理简史》《南越国史》等通俗史作品。
精彩片段——节选 先秦时期的匈奴部族 先秦时期,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他们的势力较为分散,力量并不强大。不过他们也绝非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周朝初期,周文王、周武王先后两次出征,迫使当时的西戎向周朝进贡。到了周穆王执政时,西戎其中的一支叫犬戎的部族,并没有按时进贡,这招致了周穆王的不满。周穆王以此为借口征伐犬戎,但仅仅得到“四白狼四白鹿”的战利品,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犬戎崇拜白狼,他们以白狼为精神图腾。周军的做法,彻底激怒了犬戎。从此之后,边远的民族再也不来朝见周天子。而周朝与边境民族的矛盾,也逐渐加深。 到了周懿王时,国家内忧外患,频频遭到猃狁(犬戎的别称)的攻击。《诗经·小雅·采薇》里说道:“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因为不停地打仗,才有了我们所熟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悲慨。(《采薇》所写的背景是否为周懿王时期,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说法。)周懿王两次对外族用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北伐犬戎的失败,使他清楚地看到了西周军力的衰弱。 到了周宣王时,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周军连续击败外族,“宣王中兴”使人们一度又看到了希望,然而周宣王晚年穷兵黩武,屡战屡败,国内形势又开始恶化。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幽王即位。 众所周知,周幽王贪图享乐,不理政务。他任用虢石父为上卿,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这个虢石父是个典型的奸佞之臣,在内善于阿谀奉承,拍幽王的马屁;在外则贪污受贿,屡屡加重对百姓的剥削。一时之间,民怨沸腾,巨大的统治危机开始浮现。 周幽王宠爱褒姒,为博美人一笑,幽王做出了两千多年来,后世君主无人敢于模仿的行为艺术——烽火戏诸侯。这一“戏”,褒姒笑了,周天子的信誉也降到了最低点。 幽王似乎并无所觉。褒姒为他生下儿子后,他又继续“作妖”——废黜了自己的王后申后与太子宜臼。这种行为立马招致了国丈申侯的强烈愤懑。 眼看自己的女儿与外孙受到欺负,申侯一不做二不休,联合缯国与犬戎,气势汹汹地发兵攻入西周的都城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 幽王死后,申侯与诸侯们一同拥立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威严,各个诸侯们也对周天子阳奉阴违,各自为政,甚至觊觎王权的事层出不穷。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时代终于到来。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山戎(也是匈奴的祖先之一)不甘寂寞,频频入侵东方的齐国和燕国。北方的戎翟甚至一度攻入都城,驱逐了周襄王。好在晋文公适时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打败了戎翟,重新迎回了周襄王。 春秋初期,晋国与秦国最为强大。他们对邻近的戎族有一定的震慑力。晋国驱逐戎翟,而西戎的八个主要部族也向秦国臣服。此时的游牧民族已经初见规模,从东北至西北,分布着多达一百多个“戎”“胡”族群。 不过他们仍然处于最原始的部落形态——彼此独立,没有形成集权与联盟组织。在草原内部竞争和与南边中原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只有为数不多的部落能够生存下去。 三家分晋(晋国分为赵、魏、韩,春秋战国之间的分水岭)之后,最北边的赵国承担起防守游牧部落的重任。我们熟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摆脱困境,赵武灵王让百姓穿起短袖的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对抗游牧民族。 当时,中原诸国之间的战争大多是以车战为主,而机动性较强的骑兵并不多见。所以“胡服骑射”的改革,无异于给赵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之一跃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赵武灵王越战越勇,也借机消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并驱逐林胡、楼烦等部落,向北开辟了云中、雁门、代郡,修筑了赵长城。 与此同时,秦国吞并了义渠的所有土地。相信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朋友,也能了解一些来龙去脉。 本来秦国与义渠打得热火朝天,不死不休。哪知,秦国在宣太后主政期间,宣太后与义渠王发生关系,生下两个孩子,两国的关系也随之缓和。 政治婚姻,从来没有什么儿女情长可言。宣太后和义渠王的“爱情故事”,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局。你以为生了两个孩子,就能真正困住一个女中枭雄吗? 不!在与义渠王交往三十多年的一次宴会上,宣太后趁其不备杀死了义渠王,并夺取了义渠的土地。失去主心骨的义渠残部,只能向北逃窜,徒叹奈何。 位于现今京津冀地区的燕国也没有闲着。燕昭王招贤纳士,任用秦开北伐东胡,拓地一千多里,把辽东收入囊中,并设立上谷郡、渔阳郡、辽西郡、辽东郡,构筑燕长城。与此同时,东胡人不得不开始向西向北迁徙。 在赵、秦、燕三国的打击下,北方部族的大批胡人只能离开故土,向北方寻找一片栖息之地。 此时,匈奴人刚刚崛起,南来的部族不失时机地归附匈奴,由此北方草原的部族由零散逐渐有了向心力,他们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李牧击退匈奴 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信满满的匈奴人再次杀了回来。 之前被秦燕赵欺负?呵!以前怎么挨的揍,这次就要你们全部偿还。 首当其冲的是赵国。 匈奴多次入侵赵国北方边境,赵国收缩防线,坚守营垒,不肯出战。 制定这种防守策略的人,叫李牧。 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非常善于防守。他十分重视对匈奴人的侦察,特别规定“看到烽火台起烟时,所有人必须回防,不许擅自交战,违者斩首”。 就这样,几年下来,匈奴人没有掠夺到任何战利品。 呸,没劲!有本事像个爷们一样战个痛快啊,李牧真是个包。 匈奴人骂骂咧咧地回去了。 不光匈奴人这么认为,就连赵国内部也有同样的观点。首先,前线的士兵憋了好几年没打仗了,浑身难受,他们认为李牧胆小畏敌。其次,消息传到了国都邯郸,赵王也开始摇头。虽说李牧没有造成什么损失,但长此以往,不仅干耗粮食,还长了他人志气,也不是个办法啊! 本着没占到便宜就是吃亏的想法,赵王派人责备李牧,督促他速速出战。没想到李牧依然故我。赵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替换掉了。 真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大战一场了! 双方本着“公平竞争,谁害怕谁就是孙子”的原则,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本以为是场酣畅淋漓的战斗,没成想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赵军的战斗力明显不如匈奴,没多久,就被打得丢盔弃甲,“被人踩在地上摩擦”。 遭遇“开门黑”,赵军自然不会甘心。等到匈奴第二次来,他们仍然正面应敌,不做战略调整,得到的结果还是一样。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赵军屡败屡战,士气越来越低,自然会屡战屡败,伤亡也越来越大,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不到两年光景,北方边境的老百姓屡遭劫掠,苦不堪言,根本没法放牧,更不用说耕种。赵王只能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也是个有脾气的人,称病不见。 赵王没辙了,只能强行命令李牧统领边境兵马进行防守,李牧这才提出一个要求:要我去抵御匈奴人,可以,但我还会用我之前的老办法。否则,我不接受命令。 赵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点头许诺。 这下轮到匈奴人不痛快了。李牧保持一贯作风,不打正面,就这样又耗了好几年。匈奴抢不到东西,只能吐槽李牧胆怯畏战。 而李牧呢,他知道匈奴人长期为患一方,简单的小胜不足以使他们畏惧。故而李牧一边对士兵施恩,经常赏赐他们;一边向士兵们灌输一雪前耻的思想。久而久之,战士们都愿意为李牧卖命杀敌。 李牧见时机到了,便暗中挑选出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五万冲锋的精兵,以及十万名善于射箭的弓手进行训练,以备一战。 呵,你们不是喜欢找我玩吗,那咱就玩个大的。 怎么玩呢?李牧先把大批牛羊赶到山上吃草。 当牛羊布满山野之时,匈奴人顿时两眼放光,心说:“这可正是我们要的东西啊!” 匈奴的小股先头部队,不由分说冲了上去。李牧佯装败退,还丢下了几千人不管。 这情形,可把匈奴人乐坏了:“哈哈哈!我就知道这个李牧怕我们怕得要死,果然,真的是不堪一击啊!” 匈奴单于听说后,不做他想,立刻带领大部队前来收割战利品。孰料,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李牧提前布好的埋伏圈。随着李牧发动进攻的号令,赵军正面的弓手乱箭齐发,左右两个侧翼同时包抄匈奴。 匈奴大败,阵亡十多万人。一同跟随匈奴而来的襜褴被消灭,实力稍强的东胡被击败,林胡则就地投降,匈奴单于落荒而逃。此后十多年,匈奴人不敢侵犯赵国边境。 真是一劳永逸。 奴隶社会的推手——头曼单于 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最高统治者。被李牧击败的那位匈奴单于,史书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而第一位被明确记载的匈奴单于,叫作头曼。 于是有人提出一个疑问:李牧击败的那个单于,有没有可能就是头曼呢? 关于头曼的生卒年,《史记》《汉书》均没有记载。只能确定他生活于战国末年以及秦并六国以后,大致上和秦始皇是同一时代的人。而裴骃在《史记集解》里,引用徐广的说法,认为头曼死于公元前209年,仅仅比秦始皇多活了一年。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于是匈奴得宽。”蒙恬和秦始皇是同一年死的,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说,头曼至少是在秦始皇统一前就成了单于的。李牧死于公元前228年,也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与头曼交战,在理论上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且说,惨败后的匈奴人开始反思,他们见识到了中原国家诡异的军事战术,精良的武器,高超的指挥,不敢再小觑他们。 反思之后,他们还认识到,此时草原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弱小的部落或被消灭,或被整合,已经没有那么多独立的小部众了。匈奴东边是东胡,西边是月氏,南方则是战国七雄。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恢复实力,再趁机吞并三个方向的对手。 头曼单于最大的贡献是把分散的部落整合起来,建立起国家机构,使匈奴逐渐从原始社会转型成奴隶社会。一个国家,若没有唯一的最高行政指挥,它只能走向四分五裂。 史书没有记载头曼的具体事迹,不过我们也不难看出,他是个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人物,否则也不会被那么多人拥戴,成为单于。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就在头曼不断整合力量时,一册“天书”从天而降,砸得头曼脑袋瓜疼。 他怎么也想不到,中原王朝竟然会主动向他进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放松下来。他自号“始皇帝”,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除谥法、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这还不够,秦始皇身体力行,进行全国范围的巡游,以此来警示震慑六国的流亡分子。当然,对他个人而言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尽快找到长生不老药。 他派一个叫卢生的方士去海上寻觅。卢生没有带来长生不老药,却拿回来了一册“仙书”。秦始皇不看则已,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好家伙,上面赫然写着“亡秦者胡也”。 哦豁,这还了得!看到“仙书”的谶语,秦始皇立马警觉起来,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胡”,代表的是匈奴! 因为在统一六国后,匈奴已然成为秦朝最大的敌人,秦始皇下意识地认为“亡秦者胡也”指的是匈奴人,也是极其自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秦始皇早就想对匈奴发起战争,这个谶语的出现,加速了秦北伐匈奴的进程。 关于秦始皇攻打匈奴的时间,《史记》的记载前后矛盾。《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出征匈奴。前文说过,蒙恬死于公元前210年,也就是说,按照《本纪》的记载,蒙恬在外对抗匈奴总共只有五年。 然而《蒙恬列传》称,蒙恬“暴师于外十余年”,显然出征时间要早于公元前215年。《匈奴列传》记载头曼被蒙恬击败后向北迁徙,“十余年而蒙恬死”,正好与“暴师于外十余年”吻合。如果说头曼死于公元前209年,那么《蒙恬列传》和《匈奴列传》更能说得通,也就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一年(公元前221年),蒙恬就出征匈奴了。也有可能,蒙恬出征匈奴不止一次,《秦始皇本纪》没有记录第一次。 蒙恬带领三十万军队,连战连捷,一路北上,占领了鄂尔多斯地区、河套地区以及河南地等地区。 这里的“河南地”,并不是现在的河南省,也不是中古时期“黄河以南”的区域,它是指位于阴山以南、河套平原西方的一片土地。所谓“黄河九曲,唯有一套”。这里黄河比较平缓,易于灌溉,无论是农耕还是放牧都非常适宜。也正因如此,河南地成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争夺的焦点。 当年,蒙恬把匈奴人彻底驱除至阴山以北后,匈奴头曼单于被迫向北退却七百余里。随后秦始皇在河南地设置了九原郡,共三十四县。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北迁三万户充实九原郡,开发河南地。 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抵御匈奴人的反扑? 秦始皇让蒙恬率领大军长时间驻扎于此,并下令把以前的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相连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构筑万里长城,用于保护北部边疆的安宁。 修建万里长城,就算放在当今社会也算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更不用说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仅仅五年竣工似乎有些困难。 再回到“秦始皇攻打匈奴时间”的问题上,这个细节似能印证《蒙恬列传》的记载更为靠谱。 ★匈奴从何而来?如何崛起?缘何兴盛?又因何衰亡?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卷,写尽匈奴数百年的更替兴衰! ★不理解草原文明,就只能读懂一半汉文化 ★五千年华夏文明,数百年匈奴史书。他们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 ★随书附含匈奴年谱全画幅拉页&精美插图,全面、细致、清晰展现匈奴帝国的历史演变。 ★附赠纪念藏书票&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