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精)

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精)
作者: 张冠生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60
折扣购买: 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精)
ISBN: 9787549588688

作者简介

张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苏,生于河南。知青五年,七七级四年。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员经历。曾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为费孝通教授做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发表文章于《中国社会科学》、《读书》、《东方》、《随笔》、《温故》等刊。出版著作《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晴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纸年轮》、《纸日月》等。 特别感谢:本书摄影沈继光先生(即《物语三千》、《乡愁北京》作者)。

内容简介

费先生十四岁首次发表作品,是一篇短文——《 秀才先生的恶作剧》。 该文写于1924年1月15日,发表于商务印书馆创 办的《少年》杂志。当时,他是东吴大学附中的学生 。一位亲戚热心为他订阅了该刊,启发了费先生早年 的文学兴趣。 从当读者开始,逐渐希望也当作者。少年费孝通 虽有投稿,却没有指望很快能发表。某期杂志送到, 他即开卷,循序而读,忽见投稿已发表,大感意外。 他曾回忆当时情形—— “我照例按篇章次序读下去,直到最后的‘少年 文艺’栏,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所措。原来我发 现寄去的那篇《秀才先生的恶作剧》已用铅字印在了 白纸上。这种深刻的激动,一生难忘。它成了一股强 烈的诱导力,鼓励着我写作又写作。……写作就成了 我抑止不住的爱好。” “写作又写作”的过程中,费先生发表在《少年 》杂志的文章篇目增多,位置也逐渐前移,直到开卷 首篇。 人间生死,草木枯荣,心中哀乐,梦里甘苦,母 亲的针线,清明的纸灰……都是费先生敏感、易感、 思索、叙述的内容。其中萦绕着一种清晰的人道情感 和人文精神。 有篇文章题为《新年的礼物》,费先生说:“新 年的快乐,本来不是少数人的,应该使全人类都快乐 。尤其是穷人和老人,因为他们辛苦了一年,在一年 的开始,应该特别地使他们快乐。” 《一根红缎带》一文,则借一只小动物的遭遇表 达人间心情,大有余味。 1927年,费先生写了《圣诞节续话》一文,明确 表达对社会本质、人类本性的研究志趣。文中说:“ 我很怕在我‘为人’的最后一刻时仍和现在一般的未 认识人类究系何物……” 这或是费先生早期文章中最值得留意的一句话。 一生志业由此开笔。 1930年,费先生离开苏州东吴,转学北平燕园。 换了校园,也换了专业,他从东吴大学医预科转至燕 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全副心思集中于每一门功课的 研修,以争取最好成绩。他说自己当时“成了一个书 虫”,几乎读遍了恩师吴文藻书架上所有的书。 1933年,费先生完成本科学位论文,还写了多篇 文章,如《人类学几大派——功能学派之地位》、《 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社会学家派克( 即帕克)论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中的都市和乡村 》、《社会研究的程序》等等。 吴文藻对这个学生寄托厚望,先后把他送到俄国 人类学家史禄国(Shirokogorov)和英国人类学家马林 诺夫斯基(Malinowski)门下。费先生得名师接力,持 续点化,终以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赢得学术名望, 享誉国际人类学界。 1948年春,费先生的“昆明时期”告一段落。一 个时代也、杼洛幂。 费先生似有感知,清理旧文,把旅行游记、怀人 杂写拢到一起,合编成册。誊清后,订成稿本,题作 《山水·人物》,寄给好友储安平。 若能顺利出版,算是大时代里一介书生的一笔记 录、一个小结。敏感的费先生似已意识到,须准备进 人一个不同的时代。 其时,储安平在上海主持《观察》杂志,销路好 ,有盈利,遂以利润出版学术著作,有“观察丛书” ,广受读者欢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重 建》等著述在“观察丛书’,出版后.均有上佳销路 。 《观察》系时政类刊物,是当年国统区知识分子 和民众了解国内国际局势的通透窗口。因其名家啸聚 ,文章好看,一纸风行,反而惹得当局钳制。储安平 本人也被监视,乃至在上海无法安身。 眼见杂志备受打压,出版已无条件,储安平带着 《山水.人物》稿本离沪赴京,找到清华园胜因院的 费先生,’奉还书稿,暂时避居费字。学院工作室里 躲过风暴。 1972年春,费先生从湖北沙洋民院干校回京。多 年暌违,工作室内还是原样。稿本还在书架沉睡,费 先生却因忙于译事,平时只用字典和百科全书,顾不 得、似乎也淡漠了当年少作。 1978年,费先生奉调中国社科院,须搬离中央民 族学院工作室。他把室内书籍、文件搬回家中,清理 之间,在一堆书稿里看见《山水·人物》稿本。 那是怎样的情景?费先生说,“历劫犹存,相对 无言”。 1986年,费先生的《江村经济》汉译本初版。翌 年,为该书发布会,江苏人民出版社派员到京,拜访 费先生,表示乐意继续出版其著述。 费先生想起“默然渡过劫难”的《山水·人物》 ,想起不知其踪的老友储安平。他“第一次从头到尾 自己阅读了一遍。其间已相隔近四十年了。心头自会 另有一番滋味”。 近四十年间,费先生的写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曾以《我这一年》记录和表明自己愿意适应变化 的诚意与实践,似仍有不能适应的地方,这才“另有 一番滋味”。这番滋味,来自他在外界巨变中力图持 续内心的“写作又写作”。 其间,费先生参与过民族识别等项工作。在一定 程度上,这是他倾心的田野调查和社区研究事务,可 以寄托学术兴趣,延续写作爱好。他也确实写有《兄 弟民族在贵州》和《话说呼伦贝尔》两本游记,后因 “反右”运动而人冷宫。 费先生想起冷宫中的稿本,希望能解冻、面世。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