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央苏区梅江革命简史/红色广东丛书

广东中央苏区梅江革命简史/红色广东丛书
作者: 编者: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梅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广东中央苏区梅江革命简史/红色广东丛书
ISBN: 978721815016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节 新思想在梅江的 传播及其影响 一、历史沿革 梅江区位于广东省东北 部,梅江河中游,梅州市中 部。东临梅县区雁洋镇和大 埔县银江镇,南与丰顺县和 梅县区梅南镇交界,西连梅 县区程江镇和大坪镇,北接 梅县区石扇镇和城东镇。是 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中心。区域总面积570 .61平方千米。 梅江区辖区由原梅县城 区和城郊部分组成。梅县之 名始于民国元年(1912年), 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 1949年5月梅县解放,在设 置新政区时,县城仍称梅城 ,政区则称城内区,城内区 在1978年改称梅州市。 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 合并,称梅州市,同年9月 改称梅县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 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设地 级梅州市。3月,原梅县市 建制撤销,原梅县市的行政 区分设梅县和梅江区。梅江 区由原梅县市城区5个办事 处(金山、东山、黄塘、五 洲、江南)和城郊5个乡镇( 城北、东郊、西郊乡和长沙 、三角镇)组建而成,为梅 州市直辖县级区,区政府所 在地在梅城江北仲元东路51 号。 2002年7月,所辖办事处 和乡镇合并调整为金山、西 郊、江南3个街道和长沙、 三角、城北3个镇。 2012年9月23日,梅县区 西阳镇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 辖。调整后,梅州市梅江区 辖长沙、三角、城北、西阳 4个镇和西郊、金山、江南3 个街道办事处。 二、新文化运动在梅城 的开展 梅江区原本以农业为主 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受 到严重破坏。在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剥削 下,广大人民陷于苦难的深 渊之中。据调查,这一时期 ,85%以上的农民没有土地 ,完全要靠佃耕或租种公偿 和地主的土地过活,受地租 和高利贷剥削。这时期的地 租和高利贷是历代封建社会 以来最严重的,一般田租是 租六佃四(租主占六成,佃 户占四成),高利贷是借一 担还三担,三四月份粮荒借 粮一担,夏收还粮三担。此 外,苛捐杂税繁多。光绪末 年清政府在嘉应州城乡实施 的财政税收便有10大类817 项,其中属国税269项,地 方税61项,非税款性质的 487项。农民除上缴朝廷的 正税外,还要负担许多地方 征收的苛捐杂税。加上光绪 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 1906年)连年遭灾,光绪三 十二年(1906年)又流行鼠疫 ,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纷纷 出走南洋,有的甚至被当作 出“猪仔”卖,据记载统计, 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0年 间,含梅江的梅县便有 3000人先后被迫当作“猪仔” 卖到南洋当“契约华工”。 其次,光绪末年至宣统 年间,清廷在梅设知州、同 知、吏目、学正、训导等职 ,掌全州之政,开始派驻军 队。驻防官兵主要是巡防营 一营,三四百人,拥有较新 的英制九响毛瑟枪100多支 ,分驻嘉应州城和州属四县 。州城守署设游击官一员, 率绿营官兵上百人,各乡堡 则有官府与豪绅设立的民团 (即团练)武装,各县设保安 (团防)总局,用于维持治安 和镇压人民反抗。 此时,正是帝国主义加 紧侵略中国时期。一些帝国 主义国家如德国、美国、法 国、瑞士,借口传教,联络 地方的封建士绅,在各地建 立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大 办教会学校。利用宗教进行 文化侵略,利用说教和讲授 《圣经》,对人民进行奴化 教育,麻醉人民。 P2-4